【编者按】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四川省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巴蜀大地涌现了一批在农业技术推广 、市场发展、产业融合、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生力军。
近期,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认定500人为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中有村干部、有返乡农民工、有家庭农场主、有新乡贤……本期“人物”栏目走近几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看他们如何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人才寄语:我们有信心用小盆景做大产业,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图/本刊记者 冯雅可
青城天下幽。葱郁灵秀的风光,不仅造就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也孕育出虬曲多姿的国家级非遗——川派盆景。青城山脚下的青城山镇是川派盆景发源地,其盆景栽植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品类繁多,全镇70%以上的村民以盆景种植为生。
近年来,随着大中型盆景日渐面临市场瓶颈,当地一批盆景匠人转型求变,创新微盆景培植研发,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我们要让盆景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了解川派盆景的魅力。”青城山镇泊江社区第一书记王学忠便是“领路人”之一。
川派盆景作品——翠云。
由大做小,匠人寻转型
走进位于泊江社区的青城微型盆景艺术研究中心,目之所及,皆是造型别致的微盆景,有的盘根错节,亭亭如盖;有的悬崖倒挂,凌空欲飞;有的枝展叶舒,婀娜多姿;有的鲜果累累,红艳欲滴……这些盆景大小不过一掌一捧,却把川派盆景的清秀奇崛展现得淋漓尽致。
川西民居风格的亭台间,王学忠停下了手中临摹颜真卿书法作品的毛笔,走向一盆金弹子,拿起园艺丝在树枝间缠绕蟠扎,不出一会,金弹子的枝干线条改变走势,竟生出妩媚动人的意味。
王学忠为海棠微盆景进行蟠扎造型。
“书法讲求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盆景也是一样。我们通过控制枝叶走势,让它呈现既自然又具艺术感的姿态。”每天与泥土、石头、树枝打交道,王学忠身上却颇有股文人雅士的气息。
这种底蕴源自他从事20余年的川派盆景行业。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以悬根露爪、状若大树为基本形态,通过“起、承、转、合、落、结、走”等造型方式,突出高、悬、陡、深的景观神韵,加之巧妙的构思,与青城山奇峰陡壁、幽谷潜溪的山水环境相呼应,培植出相融共生的景观盆景。
“盆景创作需要时间积淀,一个盆景耗费几年到几十年都是常有的。四季变化,盆景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创作也成为连续性的——春看新芽吐绿,夏看绿叶成荫,秋看硕果累累,冬看枝干健美。这便是盆景的乐趣所在。”从2000年接触川派盆景以来,王学忠逐渐成为盆景匠人,一心扑在川派盆景产业发展上。
过去,青城山镇的川派盆景多为大中型盆景,培育时间长、空间要求高、价格也较贵,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大中型盆景的受众有所减少。“大的不好卖,我们就卖小的。”2013年,时任玉兰社区(现合并为泊江社区)党委书记的王学忠开始尝试把大盆景的景致,原汁原味地塑造成小盆景,寻求新的消费市场。
为了节省时间,他时常到花木市场蹲点,寻找适宜的桩材,再进行蟠扎培育。即便如此,一个微盆景塑形成功也要花费两三年时间。
在此期间,王学忠下定了“由大做小”的决心,四处招引人士加入微盆景产业。一批退役军人、大学生、农民工在他的带领下返乡创业。目前,王学忠牵头创建大学生创业盆景园区2个,微型盆景生产示范点位6个,成立了都江堰景樘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00多户,微盆景种植面积900余亩,在地产值上亿元。
线上线下,盆景觅知音
提到盆景,人们通常会想到“高大上”的艺术品,很难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经过“浓缩”后的微盆景,不但精致古雅,价格也比大中型盆景便宜不少,使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作为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仪式感的景观小品。
“朋友们,今天推荐的是海棠微盆景。我手里这一盆,已经培植了三年,枝干与花朵塑形非常唯美,艺术感十足。海棠花开富贵来,喜欢的朋友可以下单哦……”2月23日,在泊江社区村民陈超家的海棠盆景园里,一场接地气的带货直播正在进行,主播是他的妻子杨皓。
这样的直播,每周都有三四场,一场最多能卖出100多盆。“我们有常规的销售渠道,现在做网络直播,增加销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川派盆景。”陈超是一名退役军人,在王学忠的影响下,做起了微盆景生意。
陈超夫妻通过直播带货让更多人了解川派盆景。
2018年,为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王学忠请来网络营销技术人员对社区里面从事微盆景的青年人进行网络营销培训,打造了“微拍堂”进行网上营销。陈超也在这个时候建起了自己的“陈园园艺场”抖音号,通过拍摄盆景栽种制作的小视频,逐渐积累了数千粉丝的关注。2018年到2021年,陈超家的微盆景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
“盆景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艺术水平,要把盆景制作好,就要沉得下心去学,耐得住性子去等。”王学忠的这番话,27岁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正宇深有体会。
在泊江社区大学生创业盆景园区,王正宇培植着12亩、3万余株红梅盆景。2015年返乡以来,王学忠先是介绍资历更深的盆景大师,让他拜师学艺,又在各种项目资金上为他提供帮助,“可以说王书记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大师。”王正宇说,川派盆景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自己从小对盆景就莫名喜爱,大学也学的园林专业,但毕业后在园林行业工作总觉得心里欠缺点啥,直到王学忠向他发出返乡创业的召唤。
返乡7年,投入20余万元,2020年实现回本,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60万元,如今在地桩坯价值200万元以上,王正宇对微盆景产业很有信心:“川派盆景是谋生的产业,也是需要传承的非遗,我们青年一代更要做好这门手艺。”
线上线下齐发力,传统的川派盆景也遇到更多“知音”。据了解,过去青城山镇的微盆景线下只销往成都、重庆、湖北等比较近的省市地区。现在,买主天南地北都有,川派盆景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引才育才,党建促振兴
盆景被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微型盆景并非是大中型盆景的简单缩小,同样需要纯熟的技艺与精巧的布局,所谓“盆小意境深,景微情趣浓”。如今,微盆景走向了普通人群,如何制作出更受大众喜爱的盆景,健全“培植+创作+销售”产业体系,便是青城微型盆景艺术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
王学忠作为研究中心负责人,召集了一群有技术也有想法的年轻人,创新开展微盆景培植技术更新、蟠扎形态研发、制作成品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制定微盆景制作标准,带领周边农户转变思路,参与微盆景产业发展,每年组织数百人参与培训,学习盆景嫁接、蟠扎等技术,彻底改变了当地微盆景产业发展“小、散、乱”的局面。“接下来,我们打算筹建一个微盆景体验园,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制作,让微盆景更加亲民,更好传承。”王学忠展望道。
据了解,青城山镇现有微盆景近500多万盆(株),平均价值在100元—150元/盆(株),仅此在地价值超过7亿元,微盆景产业已是青城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盆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推动。”在青城山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石磊看来,王学忠正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同时也符合都江堰市乡村振兴领域“新堰工”的角色定位。他介绍,为了高质量发展盆景产业,青城山镇成立“青村院景”片区综合党委,统揽泊江、卉景、成青、东义、官田五个盆景产业社区和盆景协会党建工作,开展“盆景结缘、以情引才”“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等引才活动。
“王学忠不但是微盆景研究中心和农民专合社负责人,更是泊江社区第一书记,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任。”石磊说,青城山镇聚力引才育才,针对盆景大师、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实行党员干部“点对点”联系、“一帮到底”服务。目前,在王学忠等党员干部的联络协调下,引进的数名大师级盆景艺术家均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盆景文化传习所,一大批退役军人、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者实现了增收致富。
石磊表示,青城山镇将持续深化“青村院景”党建项目,通过“引才—育才—助才”架构人才培养模式,挖掘更多专业性强、业界领域拔尖的“新堰工”。在川派盆景新品研发、产业延伸、品牌营销上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坚持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科学担当、智慧作为,最终实现川派盆景从“技术”到“艺术”、从“院景”到“场景”、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型,奋力谱写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青春愿景”。
微盆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盆纳青城山,景润都江堰。”方寸之间,小小盆景折射出青城山镇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更饱含着王学忠带领群众走好微盆景这条绿色富民路的美好心愿。(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