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五微三化三变”做好安置点后续治理
2021-12-23 17:0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纪勇

巴中市巴州区建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5个,集中安置24084户86197人,是巴中市建成安置点最多、安置群众最多的县区。近年来,为解决群众聚居后管理服务难、稳定增收难、社会融入难等问题,巴州区探索推行“五微三化三变”治理模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创新“五微”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党建引领下“五微”治理机制,推动集中安置点治理落细落小落实。锻造“微引擎”。根据安置点聚居形态和业态特征,构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联户自治岗”三级治理体系,打造以党员为主体的治理队伍,确保集中安置点的事有人管、能管好。促进“微协商”。由集中安置点党支部牵头,建立“民情收集—分类—处理—回访”机制,通过问题短板大家提、公共事务大家议、矛盾纠纷大家调,推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改善“微环境”。完善落实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制定居民公约规范公共区域管理,筹措集体资金添置公益设施设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微服务”。推动公共服务配套向安置点聚集,下沉镇村力量在安置点常态化开展民事代办服务,组建志愿者队伍服务老弱病残群体,健全便民利民惠民举措,让搬迁群众有认同感、归属感。盘活“微资源”。对集中安置点的空置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依法依规采取自营、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为集中安置点管理服务拓宽经费来源。

立足“三化”助力群众增收。坚持因地因户因人施策,一体解决搬迁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让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精准化推进就业服务。组建“扶贫专班”授课团,到安置点就近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扶贫车间、组织农民工节后返岗等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紧盯“零就业、低收入、特困家庭”等特殊群体,用好公益性岗位兜底管理。规模化发展致富产业。根据安置点分布情况,规模化发展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四大“产业”,同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聚居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多元化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投资固定资产、入股固定分红、领办发展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等4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劳务用工、定期分红等方式,为聚居点安置群众持续增收强化保障。

着眼“三变”促进社会融入。着力推动搬迁群众价值观念统一,提高聚居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强化思想引导促观念变新。切实发挥安置点党支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作用,通过组建党员义务宣讲队,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和政策宣讲,示范引导搬迁群众主动遵守安置点管理规定,和谐邻里关系。革除陈规陋习促民风变好。普遍成立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完善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广泛开展文明宣传,设立道德“红黑榜”,定期表扬曝光,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社区活动促生活变样。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元素的文化礼堂或村史馆,挖掘文化底蕴、留住乡村记忆。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常态组织开展庆祝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协作交流。定期开展“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引导全体村民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刘艳梅)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