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五度”融合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2021-12-23 15:4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 郭金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2020年,四川省启动实施“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试点先行、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案例和鲜活经验,并于今年11月验收确定了首批30个省级基层治理示范乡镇(街道)和100个示范社区,逐步构建起由点及面、全域推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四川样本。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力度。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一是健全严密有力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健全省、市(州)、区(市)县、镇街、社区、小区党组织六级联动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向基层治理新领域、新阶层、新空间拓展。二是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健全各级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加快构建省市县乡联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工作格局;厘清城乡基层治理中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社区依法自治事项、协助行政事项、工作负面事项“三张清单”制度、依法准入和动态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的议事决策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探索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三是健全“强党建”的能力提升机制。坚持“固阵地”,全面优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党在城乡社区治理领域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坚持“强队伍”,健全基层治理创新的容错机制、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统筹管理机制和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体系;坚持“提能力”,严格落实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实施“两项”改革后基层干部轮训计划,提高党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力和战斗力。

遵循服务导向,激发社区治理的生活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社区功能,构建机构健全、设施完备、主体多元、供给充分、群众满意的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动资源力量下沉。优化政务服务下沉社区机制,建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及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制度,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公众开放。二是丰富生活服务供给。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围绕居住、就业、服务、交通、休闲以及交往六个方面,建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制定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人脸识别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社区服务平台等智慧治理项目;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物流服务等新兴领域。三是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力度,支持建立院落基金会,推动老旧院落、散居院落改造;发展“红色物业”和信托物业,建立健全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协同服务机制;充分挖掘城乡社区匠人、能人、“闲人”,激活和营造邻里互助机制。

激活社区资源,拓展社区治理的空间尺度。整合社区资源,注重人在社区生活空间内的行为方式和感受,提高居民生活、工作、交往环境的宜居性、开放性和人文性。一是改善宜居环境。聚焦城市新区、老旧城镇、农村新居不同特性,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生活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功能复合与更新活化环境营造策略;筑牢社区生态本底,推进绿地绿道、垃圾分类、文化墙面等社区“微实事”项目;整合社区生活空间、便民服务项目、新型消费场景等工作内容,持续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二是规划设计公共空间。系统梳理社区小微闲置空间、低效用地、“金角银边”和国有、集体公共空间,形成“在地资源清单”;通过小尺度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打破城市道路、建筑、公共绿地或自然河道等要素边界,打造更多无围墙、开放式公共场地。三是实施场景营造。集成运用功能置换、“微更新”“城市修补”等方式,打造多元化社区发展、治理、服务场景体系;推进辖区企事业单位空间开放和资源共享,激发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创造更多可进入、简易性的活动空间。

引导社会协同,优化社区治理的关系维度。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和社会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拓展社会交往的结构和功能。重塑以家庭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结构,合理激活建立在血缘、地缘、人情基础上的传统社会交往方式;发挥党群活动的纽带功能,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重联动模式;梳理社区产业链、就业链、利益链,建立党建引领新社会阶层、新就业群体、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引导和服务机制。二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加强社工服务站(室)建设,搭建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完善“五社联动”机制,激活社区共治活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支持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指导、定向孵化和梯度建设,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人才;以探索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治理。三是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的制度机制。完善 《社区公约》,健全社区律师、社区贤人、人民调解等群体参与《社区公约》维护机制;搭建政社互动、社区规划、社区教育、社区联盟、社区议事、社区公益等公共对话平台,优化社区对话沟通机制;构建平战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推动韧性治理建设;探索建立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培育公共意识,营造社区治理的精神气度。培育和激活居民的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促进社会参与。一是激活居民的主体意识。保障群众依法参与城乡基层治理的权利,建立健全社区议案、社区合伙人、社区发言人制度,鼓励居民开展公民实践活动和集体行动;编制社区居民参与行动清单,拓展居民公共参与的领域和范围;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建立“社区-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四维一体的社区教育模式。二是深化群众工作机制。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务评议会等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常态化联系制度,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推动诉源治理和平安筑基;健全利益约束机制,深化社区法治建设,建立社会道德评议机制和居民社会信用征信机制。三是推进志愿服务发展。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培育以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志愿服务项目;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社区志愿者日常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作者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乡社区治理研究所所长)(责编/蒋筱青)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