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综合信息
郫县改名为郫都区 "郫县豆瓣"不改名将延用
2016-12-08 09:39来源:四川党建网


7日下午,省政府网站上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的批复》,批复称,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以原郫县的行政区域为成都市郫都区的行政区域,郫都区人民政府驻郫筒街道望丛中路998号。

该批复全文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的批复

川府函〔2016〕238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郫县撤县设区的请示》(成府〔2016〕19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以原郫县的行政区域为成都市郫都区的行政区域,郫都区人民政府驻郫筒街道望丛中路998号。

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你市自行解决。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行政区划调整有序稳妥实施。

撤县设区将带来4大变化

1,经济更强

2002年温江撤县改区后,制约经济发展的许多障碍得到消除,提升了新设区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

温江县在撤县改区的第一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加了25.8%,极大促进了其工业化进程,GDP增长19%,财政收入增长28%。

而原新都县的行政建制设置格局将成都市青白江区与成都市市中区隔离,阻碍了成都市发展,撤县设区后,成都的都市区连成一个整体。成都市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成彭路、成青路穿越新都,成都市经济和市政设施正迅速向新都及外围扩展。

2,空间更大

县改区后,一方面,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碍,使成都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大。

另一方面,两地土地价值升高,土地置换更加顺利,有利于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功能组织可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展开。

3,城市化高

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等服务设施都将在市里的统一规划下得到大大加强,城区的硬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2001年,温江县城建成面积13.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27.92%;改区后城区面积23.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2.91%,城市化率由34.42%提高到50.3%。

4,资源更优

区划调整后,市区将实行统一规划,着手在郊区县(市)建设相对集中、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和开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统一建设、共享共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事业方面,传统的市、县两套社会服务体系被功能强大、级配合理、覆盖面广的中心城市服务网络所取代。

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无疑还有利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县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城建资金按要求大多数需要自筹解决。

此外,撤县设区、融入市区后,城市名声、品牌效应延伸到郊区,将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买房置地者。

63年来,成都区划这样变

根据《2010成都统计年鉴》,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市行政辖区几经调整,面积由29.9平方公里扩大到1.21万平方公里。

1952年 撤销成都县,部分划归成都市郊区。

1953年后 相继建立了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一个区级办事处(黄田坝)。

1976年 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辖。

1983年5月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温江地区10个县并入成都市。

1990年10月 五区划为七区。

2002年 原新都县、温江县撤县设区,形成今天9区4市(县级市)6县的格局。

 

“郫县豆瓣”不改名

12月7日,据四川省政府官网消息,经国务院批准,郫县撤县改名为郫都区。作为地方特色食品,郫县豆瓣会否会因此改名呢?12月7日晚,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在接受四川在线记者采访时透露,郫县豆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郫县豆瓣行业公共品牌,不会因为区划更名而调整产品名称,除企业地址和包装由郫县更改为郫都区外,其余一切照旧。

徐良认为,郫县改名郫都区后,对郫县豆瓣的发展是一大利好,将借助这一热点事件展开系列营销策划活动,以借机提升郫县豆瓣的知名度。

据了解,目前郫县豆瓣品牌价值已超过600亿元,郫县豆瓣是制作川菜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以优质红辣椒、蚕豆、小麦粉和食盐为主要原料,通过制曲、发酵、翻晒酿制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产品具有红褐油润、酱酯香味浓郁的特点,用之成菜,具有提色增香、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之特点,广受海内外烹饪爱好者的喜爱,并享有“川菜之魂”的美誉。

编辑:汪伦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