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
金色大厅,其实你不懂它的心
2015-02-12 09:37来源:党员文摘


金色大厅骗了中国人?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维也纳金色大厅从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下来,中国人纷纷惊呼上当受骗!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里的普通演奏厅!”“当地华人对金色大厅的赠票不堪其扰”,“场租三万欧元,付了场租,只要你不把楼拆了,在里面干啥都行,还有舞龙舞狮队来这儿表演”……中国媒体对金色大厅展开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就连第一个吃螃蟹的宋祖英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自己开了个“坏头”,甚至敦促政府对后来者加以审核。“我们的艺术走出去应该代表国家水平,国家应该有一个规范,是不是国家能控制?用一个标准审批?”有媒休甚至讽刺地罗列,在近年去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中“有无锡新区太湖花园第二社区老年笛子团这样的民间团体,也有温州房地产女老板包下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继专业乐团和歌手之后,由学生、中老年人组成的业余团和农民工、企业家组成的自嗨团,也纷纷登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

维也纳是欧洲文化交融的中心,本身就带有一种包容的气质。全世界,只有在维也纳才有圣斯特凡大教堂这样独特的教堂。该教堂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坛是巴洛克风格。有人说这个历经四个世纪才最终完成的教堂就是维也纳的最佳写照。一个如此海纳百川的城市,又怎么会在意一心只想来打个酱油的中国歌者呢?

中国蜂拥而至的团体除了叫国人啼笑皆非,其实并未对金色大厅和维也纳人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人家开宗明义就说清楚了自己只是“音乐之友协会”的组成部分,从没刻意标榜过自己的清高。事实上,至今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都不曾邀请过任何一个中国团体或个人。换句话说,那些号称自己在金色大厅艳惊四座的报道都是演出者的自我陶醉。金色大厅接受良莠不齐的艺术团体是为了经营需要,而中国团体去金色大厅演出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这本来就是一件愿打愿挨的事。

掀开金色大厅的面纱

与其禁止国人,治标不治本,不如了解金色大厅、探究维也纳。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维也纳,方知国人的金色大厅情结因何而起,才好治愈。

金色大厅确实有近两百年历史,但它仅是伴随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一起存在的组成部分。1863年,奥地利国王、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老公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将这块地皮拨给音乐之友协会建起了大楼。楼里一共有六个演出厅,分别是勃拉姆斯厅、木厅、玻璃厅、金属厅、石厅以及黄金厅,最后这个也就是如今被人们熟知的金色大厅。金色大厅与其他五厅并无高下之分,也许金色大厅这个名字听起来“高大上”许多。不得不说,最早将“金色大厅”这一翻译引入中国的译者对于该厅日后在中国的名声大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仅仅是翻译家还不足以将金色大厅的人气推至今天的高度,金色大厅热与电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金色大厅每年都会邀请以高水准著称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这里举办新年音乐会,并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1987年,中央电视台对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转播让金色大厅这个名字随着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交响乐一起深深地留在了中国人脑海中,从此中国人不自觉地将金色大厅的水准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关联到一起,更增添了金色大厅的分量。

可是若要说权威性,金色大厅的确逊色于隔壁的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但每一年国家歌剧院光是政府的直接资助就高达50万欧元,因此每年国家歌剧院的外租时间仅仅只有15天,且对于自费团体的演出类别和水准也多有筛选。金钱是节操的保障。一向自谋财路的金色大厅跟国家歌剧院比起来一下子就显得先天不足了。

维也纳真正的音乐圣地

至于“音乐圣地”的称号,恐怕这两个地方都谈不上。维也纳真正的音乐圣地是维也纳中央公墓。那里安息着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的墓碑紧紧围绕着维也纳人的骄傲——莫扎特。漫步在开阔肃穆的维也纳中央公墓,很难不被音乐之都的灵魂震慑。

走出历史的尘埃,那些街道上的鲜活的维也纳人也无不透露着对音乐的热爱。一位维也纳大学的教授曾经调侃自己的同乡:“就算明天买面包的钱还不知道在哪里,维也纳人也会在今晚穿得体体面面,去剧院买一张站票。”音乐是维也纳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除了剧院里正儿八经的演出,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遇到流浪艺人。他们或许是当地的大学生,也可能是音乐爱好者。在露天的咖啡店,为街角演奏的人送上十欧元和一杯咖啡,他会微笑着点头示意,甚至问你想听什么曲子。而你就可以手捧着温热的咖啡,坐在桌旁倾听独奏。在维也纳,街头艺人与路人的关系并非是施舍与乞怜,而是一种平等的彼此欣赏和交流。无论是歌剧院里的听众还是路边驻足的过客都藏龙卧虎,或许对莫扎特的某一乐章倒背如流,也或许从记事起就与某种乐器形影不离。

真正给金色大厅加分的,正是维也纳普通人的音乐素养。这个城市孕育了无数大师,更滋养了普通人的贵族气质。人们将对音乐大师的崇拜和维也纳的音乐盛名、以及对欧洲古典贵族气质的向往难分难解地捆绑在一起,然后将这一切与金色大厅不自觉地画上等号。正是中国人的盲目崇拜和自费者的虚荣成就了金色大厅的美名与财路。
编辑:Ata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