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7月上/第13期
凝聚向善的力量
2025-07-08 15:1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前不久,四川3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陈怀炯,悬壶济世六十载,用无私奉献诠释医者仁心;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村民冉体兰,危急时刻伸援手,舍臂救童显大义;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郭汉中,专注考古文物修复事业近40年,让千年文明薪火相传。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温暖、一种担当和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向上向善。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守一方诊室 护万家安康

人物名片:陈怀炯,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

陈怀炯在准备药膏。供图/天全宣

凌晨5点,天还未亮,天全县中医医院的一间骨科诊室内,已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身穿白大褂、满头白发的陈怀炯正熟练地为患者问诊、查体、阅片、复位、敷药……他那双关节凸起变形的手,时而轻柔探查,时而沉稳发力,为患者减轻痛苦。作为省级非遗陈氏中医骨科技法第三代传人,年逾八旬的陈怀炯仍潜心骨伤诊疗,每天到医院坐诊。他说:“我只是尽了一名医生的本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为病人服务一天。”

陈怀炯家传的陈氏中医骨科技法,以其特有的陈氏手法复位术、小夹板固定术、点穴按摩术、陈氏骨科康复锻炼等,闻名于天全县及周边民族地区。时光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凌晨,陈氏骨科诊所响起急促的敲门声,门外是因坠马重伤的藏族青年。由于当地医院束手无策,青年恐有截肢风险,家人便长途跋涉前来寻求帮助。陈怀炯立刻起身开门施救,经他医治后,青年保住了伤腿。那夜之后,陈怀炯便有了和衣而眠的习惯,只为随时应答深夜问诊的叩门声。

“一个诊所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扩大诊所规模,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 1975年,陈怀炯将诊所、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祖传药方一起献给了国家,建立天全县城关镇骨科医院,1980年更名为天全县中医医院。2024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接诊患者近70万人次,其中约50万人次为骨科患者。

“我们当医生的,既要治好病人的伤痛,也有责任减轻他们的就医负担。”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陈怀炯的挂号费曾常年低至5角,直至2005年医院升级电子收费系统,才不得已调至1元。在陈怀炯的感召下,医院里绝大多数医生的挂号费也都定价为1元。“医生很负责,开药的清单上,药材价格用量,写得清清楚楚,每服熬制的药才10多元,还没有路费贵!”成都市民廖女士双手骨折,经朋友介绍来这看病,感觉很舒心。

“我只想用咱们的老方子给病人治病,别让谁因缺钱被挡在门外。”陈怀炯不止一次这样说。为此,他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药结合,研制出陈氏膏、丹、丸、散等系列药物,让成千上万骨折、骨伤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的药费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因自产辅助药“肤轻松软膏”用量微少,他亦吩咐不必收费。

更让人感动的,是经年累月的医者仁心。多年前,一位内江市的老人肱骨严重骨折,家庭贫困无力负担手术费。陈怀炯不但分文未取为老人治疗,更为他购买好返程车票,嘱咐他安心归家。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行医60载,陈怀炯赠出的自制膏药逾万片,为困顿患者减免费用超过50万元。

“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让更多人学会治病,给更多的人治病,这是我行医的目的。”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把家传医术传授给子女的同时,还传授给前来拜师学艺的后生晚辈。几十年来,他先后培育的460余名骨科人才,现已成为许多医院骨科的中坚力量。

诊室里,一位藏族同胞展示着康复的手指:“本地医院说要开刀,慕名来到这儿,小夹板一上,药膏一敷,很快就恢复了!”这神奇的“小夹板固定术”,正是陈氏骨科精髓之一。由于天全县邻近甘孜、凉山等地区,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免受跋涉之苦,2016年,陈怀炯组织医院技术骨干团队,将医与药送往雪域高原,更牵头组建骨科联盟,为民族地区培训人才近百名。如今,在诊室衣柜里,层层叠叠的洁白哈达无声诉说着感激,而那一副副小夹板,在二郎山下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求医问药的往来中绽放。

用平凡身躯托举生命希望

人物名片:冉体兰,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村民。

工作中的冉体兰。供图/大英宣

在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的普通农妇冉体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她是遂宁建市四十周年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公民。聚光灯下的她,左臂袖管空空如也,笑容却如秋阳般温厚。

距离那改变命运的三秒钟,已悄然过去快三年时光。

2022年深秋那个午后,天高云淡。回马镇主街上行人稀少,坐在“鑫鑫饭店”门口闲聊的冉体兰,余光突然瞥见惊魂一幕:一名正在街边玩耍的两岁男童突然蹒跚着冲向马路中间,五米开外,一辆满载砂石的十轮卡车正疾驰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冉体兰没有权衡、没有犹豫,一个箭步飞奔上去,伸手抓住孩子衣背奋力回拽——幼小的身躯被她护入怀中的刹那,沉重的撞击声轰然炸响。

当邻居们惊恐围拢,只见孩子仅蹭破了肉,冉体兰却倒在血泊中,左臂血肉模糊,昏迷不醒。现场民警和邻居立即将她送往遂宁市中心医院救治。“左前臂、肘关节毁损伤,左锁骨骨折,右前臂、右手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主治医师曹旦博至今仍记得那份触目惊心的诊断书。保肢治疗宣告失败,左上臂截肢成为唯一选择。

从漫长昏迷中苏醒的冉体兰,下意识想触摸自己的左手,却只摸到空荡荡的袖管,这个素来坚强的农妇终于忍不住如孩童般嚎啕大哭,“当时还是很揪心,不知道怎么面对未来的生活。”冉体兰坦言。事情发生后,乡亲们看望冉体兰时,都忍不住偷偷流泪。被救孩子的母亲钱女士则十分愧疚,“我不会表达,我会陪着她一起康复,让孩子孝敬冉妈妈。”

很快,冉体兰救人的事迹引起广泛关注,感动了无数国人,有关她的报道累计点击量超亿次,天南地北的网友纷纷留言点赞。更多人也了解了这场英勇背后,是本能的善良。1976年,冉体兰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生活了多年的回马镇文武村是全国文明村,这片文明的沃土无声地滋养着她。“她平时就乐于助人,这次救人并不是偶然。”在左邻右舍眼中,冉体兰是个热心肠,邻里有事,招呼一声,她都会积极帮忙,是大家眼里的“好大姐”。不仅如此,冉体兰与丈夫张仕东开了一家小店,因诚信经营,深受街坊邻里好评,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表彰,她只是一次次朴素地剖白,自己从来没有后悔,“失去一只手肯定难过,但是保全了那小孩一家的圆满,就感觉值了”“如果娃儿没救下来,那才真想不通”……在张仕东眼里,妻子是全家的骄傲,更是英雄,“我会好好照顾她,多花些时间陪她,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真正的考验在荣光之外。幻肢痛常在深夜袭来,“又坠又涨,像有东西在扯”;右臂植皮区凹凸不平,紫黑色瘢痕如同“缝补的布袋”。走在路上,不少异样的眼光会投向自己,冉体兰逐渐学会坦然接受:“就让他们看。”生活也被拆解成具体而细微的挑战:用嘴配合右手拧杯盖、肩窝抵住门拴锁门。自费数万元安装的义肢尚未适应,她却信心十足:“慢慢练,总会更顺手。”最让她歉疚的是79岁的婆婆漆明英,看着白发苍苍的婆婆忙前忙后,冉体兰眼中含泪:“心里真过不去。”老人却摇着蒲扇笑呵呵:“我们是一家人嘛。”

如今,经镇政府协调就业,冉体兰成为回马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来访群众,登记群众需求,生活有了新的模样。言谈间,她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手中的来访登记表,微笑着说道:“做好眼前的工作,人要向前看。”

以匠心守护古蜀文明

人物名片:郭汉中,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

郭汉中(右三)与团队专家交流修复方案。供图/广汉宣

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厅里,通高近四米的青铜神树巍然矗立,当人们仰视这座枝叶盘曲、神鸟栖枝的“镇馆之宝”时,很难想象它出土时支离破碎的模样。让埋藏千年的文物焕新重生,离不开文物修复师的坚守,郭汉中便是其中之一。“每次看到自己修复的文物在博物馆展出、被世人看见,就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回首文物修复生涯,郭汉中感慨万千。

1986年,三星堆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亟须文物修复人才。有挖掘清理经验和陶器修复基础的郭汉中被调入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跟随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开启了他的文物修复之路。师徒二人守着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在数千个日夜里进行分类、拼合、焊接、雕刻……经年累月中,郭汉中不仅对文物的器型、材质、功能等烂熟于心,更掌握了雕刻、冶炼、钣金等多门手工技艺,他也从懵懂的年轻小伙,逐渐成长为大师级人物。

如今,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大立人像、大面具等文物,都经过师徒二人之手修复。其中,最受世人关注,也是郭汉中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当属青铜神树。神树在发掘出土时,树干断成三截、枝叶碎裂成200多块。一开始,郭汉中也不知道青铜神树有多高,只能从下往上一点一点拼接,他结合残片的大小、材质、颜色、缺陷等具体特征,辨析其所在位置,推测其原本属性,经过日复一日的拼接,神树的形象逐渐清晰。历时整整6年,青铜神树终于修复完成,恢复了3000年前的风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

面对三星堆新一轮祭祀坑发掘的象牙,郭汉中再次以匠心破局。2019年,新发现的三号祭祀坑中象牙层层叠叠,数量众多,且相互交错粘连,提取难度超乎想象。他大胆创新,以高分子材料结合蜡模固型,为象牙打上“绷带”,让上百根珍稀象牙安然无恙地出坑。

投身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至今,经郭汉中手修复的文物达到了6000多件。“文物修复,就像‘文物医生’一样,每件文物都有它不同的‘病害’,比如变形、缺失,需要改变调整文物的形态,缺失部分通过不同手法还原,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凭借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郭汉中自制文物提取小工具近300件,发明了塑形雕刻、浇铸铜铸件等先进文物修复工艺,让一件件曾经残破的国宝文物,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进入新时代,文物修复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前科技不发达,只能用笨办法、全靠手工,现在看来,运用高科技数字化、科技化手段,才是文物修复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6月,郭汉中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成功跨坑拼对了两件大型青铜器,不但提高了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还能保护文物不在修复中受到二次伤害。

“修了一辈子文物,我对每一件文物都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作为“大国工匠”,郭汉中深知传承的分量,他牵头成立“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徒弟们倾囊相授,从清理泥土的细微手法到焊接茬口的精准操作,从推行跨学科培养模式到以新祭祀坑发掘为实战课堂,“零误差”“跨学科”的培养模式,让一批年轻修复师迅速成长为多地文博骨干。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时,郭汉中就站在青铜神坛底座旁,汇报文物的修复工作。总书记那句“文物修复久久为功”的嘱托,沉甸甸地落在他心上:“我将继续把文物修复、传帮带年轻人等工作做得更出色,把肩膀上的担子挑得更好!”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