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7月上/第13期
小乡村如何玩转“创富新招”——从三个村庄“切片”看攀枝花乡村“共富之道”
2025-07-08 11:1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编者按: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攀枝花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共同富裕试验区,如何激活山区乡村的“造血”功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近期,记者行走攀枝花大地,感受乡村新景,探寻共富密码。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杨文娟 蒋筱青

什么叫共同富裕?

你要问迤沙拉村村民毛仕琼,她可回答不出来。但你要问生活过得咋样,她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地里的蔬果能卖上好价钱,自己做的针线活儿也能卖钱,修剪绿化带村上还发工资,看病、入学都不用愁,可不就是实打实的幸福。”

乡村要共富,农民唱主角。近年来,攀枝花市以农民为主体,创新政策支撑,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融合,蹚出一条党建引领农民农村创富带富共富之路。

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供图/平地镇党委

千年彝寨迤沙拉村农文旅融合“独辟蹊径”——

既创富,也带富,

全村吃好“旅游饭”

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的毛仕琼,今年58岁了,却一点儿也闲不下来。

这不,6月19日天刚亮,毛仕琼就开始忙地里的活,接着又拿上枝剪去修剪村上的绿篱。还没忙完,村党总支副书记谢锦美打来电话:“琼姐,10点钟游客就到了,快来哟!”

回家换上彝绣服饰,毛仕琼快步走向村上的游客中心。十几分钟后,就见她带着30多名游客跳起当地特有的羊皮鼓舞。“咚咚咚!咚咚咚!”鼓声中夹杂着一阵阵笑声。

问她累不累?“累啥子累!”毛仕琼掰着指头算起来,带教一场舞村上给50元,维护绿化带村上每月发2000元,自家养的黑山羊还能卖给农家乐,一只2000元左右。

为啥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地处攀枝花市最南端的迤沙拉村,受喀斯特地貌影响,缺水、土地贫瘠。毛仕琼一家四口有五亩地,以前种玉米,“攒不下钱”。

“没搞旅游前,家家户户情况差不多,户均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谢锦美补充道。

变化,从全村深挖文旅“富矿”开始。

迤沙拉村是西南地区俚颇彝族最大的自然村寨,特色建筑、民俗文化、彝族美食,都是发展旅游的“宝藏”。

这几年,迤沙拉村一边保护古村落景观,打造非遗院落、百年老宅、起家巷等“老景点”;一边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公司“联手”,建起演艺舞台、樱花步行街、金沙江最佳观景处等“新打卡点”,持续吸引游客。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村子山坡高处新建成了一座川南天文台,配备了十几架专业观测设备,供游客观星赏月。

新玩法多了,游客也多了。

有人气后,怎么让村民也能沾上“财气”?

迤沙拉村村“两委”干部串巷入户、开坝坝会,和村民一起“大开脑洞”,谋划着吃好“旅游饭”。

渐渐地,村里“胆子大”的人,开起了农家乐、彝族特色民宿。和毛仕琼相熟的纳永玉,就在村里做起了餐饮民宿。这是个彝家四合院,一楼可容纳30桌游客用餐,二楼、三楼共有16间客房。

“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有60多万元。”纳永玉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告诉记者,店里还解决了6名村民就业,有厨师也有服务员,“游客最喜欢我们大厨做的黄焖羊肉。”

那么,步伐慢、条件差一些的村民怎么办?

村“两委”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办起“俚颇工坊”共富集市,售卖村民做的鞋垫、手提包等彝绣产品,组织村民们表演情景剧《迤啊·迤沙拉》,一场收入50元到70元,提供环卫等岗位维护景区环境……

共同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富裕。

如今,在迤沙拉村这个人口2200多人的村子,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万元。

“村民精气神很不一样!”去年10月来到村上的“00后”女生杨耀晋,负责川南天文台设备维护和研学旅游策划,在这里,还有14名迤沙拉村村民负责研学接待等工作。

在她看来,迤沙拉村的村民幸福感满满,“有时候,他们还会在我这儿买上一杯9.9元的‘村咖’,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惬意呢。”

农耕文明遇见现代文旅,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惊人的经济价值。迤沙拉村,这个曾是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村落,因农文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打开了财富之门。在攀枝花市,像迤沙拉村这样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禀赋的村落还有许多,农文旅深度融合带来的“基因”重组,将使乡村的共富图景更加璀璨。

枇杷大村龙华村打好产业发展“特色牌”——

不内卷,搭伙赚,

助果出山奔共富

5月过后,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的枇杷采卖期终于结束。闲下来的“90后”“新农人”欧勇,在位于米易县城的新房里,算着这一季的收益。

“1000多万元!”自从2013年回到村里,欧勇种枇杷收枇杷、做电商卖枇杷,已有12年,他告诉记者,“今年大家的收益都不错。”

在距离龙华村村道不远处,一个3000平方米的仓储库房很显眼,这是欧勇为了枇杷保鲜花钱建的。虽然现在库房里空荡荡的,但在今年1月到3月,这里几乎天天堆满当天发货的新鲜枇杷。

“今年行情好,收购小果每斤5元,品质高的大果,每斤能卖到15元。”欧勇告诉记者,“我们跟农户签订了收购订单,我们赚少一点,帮村民多卖一点,别滞销了就行。”

40多岁的聂坤,和欧勇一个村。他是村里最早种枇杷的人之一,“深耕”20多年,是“一把好手”。

“现在卖枇杷渠道多,很方便。”聂坤说,在村里没有电商前,他家的枇杷要么等着客商来收,要么就运到镇上、县上卖,“费力得很”。现在,他会联系欧勇这些专门做电商的伙伴,也会通过微信等平台自己卖枇杷。

“老农人”用经验技术种好枇杷,“新农人”用新知识、新技术开拓市场。在龙华村,奔向共富的路上有了一股合力。

目前,龙华村外出务工人员仅有121人,全村82%的农户种植枇杷。除了欧勇、杨超等一批本村电商人才助农销售外,还有“90后”蒲茂轩在村上经营农用物资,为父老乡亲免费开展病虫害诊断、测土配方,等等。

那么,村上种枇杷、卖枇杷的人多了,竞争会加剧吗?

“不搞恶意竞争,不内卷,全村抱团才有钱赚!”龙华村村委会副主任聂小味介绍,村上制定了“诚信红线”制度,对村民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强买强卖、哄抬物价等“自砸招牌”行为,严厉惩罚。此外,还规范了全村灌溉水资源管理,“这样到了灌溉季,大家也就不用为了争水而吵架了。”

记者了解到,现在村里也成立了电商协会,有80多个成员,欧勇担任会长。空闲时候,他们就会聚在一起想点子,把家乡的枇杷卖得更好。

龙华村的成功,并未止步于单村发展,2024年,草场镇的龙华、晃桥、顶针、碗厂四村建起了“枇杷联盟”。“加入的人越多,‘米易枇杷’的品牌才能叫得越响。”在欧勇看来,枇杷是小众水果,需要更多“曝光量”,“大家齐心干,才有奔头!”

一起干,搭伙赚!去年,龙华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09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5万元。

龙华村有了“名气”,不少村子也跑来学经验。

前不久,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的几名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就“组团”来到龙华村学习电商经验,想把高山芋头、沃柑等产品卖出去。外向的欧勇,带着大家在村里的枇杷生态园参观,边看边讲,倾囊相授。

不怕别人把你的“秘籍”学去吗?“不怕。共富,就是大家一起富嘛。”欧勇说。

加快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龙华村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共享共建中增强了村民参与发展实现增收的能力。在攀枝花市的广袤乡村,特色产业正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乡村共富的密码不在远方,而在于每一寸资源被唤醒、每一个村民都变成主角。这样,共同富裕便从愿景“生长”为触手可及的“果实”。

“鲜花里”的禹王宫村将“土地文章”做到极致——

做蛋糕,分蛋糕,

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今天村里来了5拨访客,忙不完,根本忙不完!”7月1日,直到傍晚时分,天边烧起火红的云霞,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党总支书记李波才送走最后一拨客人。

禹王宫村这几年特别“火”。这个地处安宁河畔的普通村庄,是攀枝花市重点打造的康养旅游胜地,也是全国各地游客追逐阳光的“网红”打卡地。

村子在网上被广为流传的风景照,集中在一片被称作“鲜花里”的特色康养民宿群。在这里,柏油路串联起清新别致的三层小楼,夏日里盛开的一簇簇月季、三角梅、牵牛花随风摇摆。远处群山苍翠,近处繁花似锦,令人心旷神怡。

来自德阳的彭慧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的住房就在这片民宿中。房子面积不大,但布置很温馨,还有一处宽敞的阳台。“空气好、阳光足,站在阳台上,蓝天、白云、群山、鲜花尽收眼底。”她说。

自从三年前的冬天在“鲜花里”小住了一段时间后,彭慧便决定在这里长住下来,还发动自己的弟弟一起购房。如今姐弟俩楼上楼下住着,尽享攀枝花的阳光。

像彭慧家这样的康养房,禹王宫村共规划有450套,目前已建成350套,可同时接待上千名康养游客。“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村里一下要多出一两千人,大家聚在草坪唱歌跳舞,搞坝坝宴,热闹得很。”李波告诉记者。

“鲜花里”精品民宿项目是禹王宫村依托27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米易九顶鲜花里康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

“光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入账20万元,农户每年收入2.51万元。”李波介绍,近几年村里还盘活7户闲置宅基地打造了“鲜花小院”,7户村民每户又增收4万元。

土地是乡村最大、最有潜力的资产。通过盘活资源,禹王宫村将“土地文章”做到了极致。

近几年,村民闲置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3000亩蔬菜、300亩蓝莓、300亩葡萄……”李波掰着指头数起来,他说,村里的蔬果,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39岁的刘思俊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见证了禹王宫村从一个纯农业村到经济强村的历程。在他看来,这些年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环境、好房子,有挣钱的路子,医疗、入学都方便,生活比以前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禹王宫村的发展,不仅在于“做蛋糕”,更在于“分蛋糕”,“固定收益+分红收益”分配模式,让村民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2024年,禹王宫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6万元增长到如今的42万元。

漫步禹王宫村的“鲜花里”,村民和康养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动人的音乐和欢笑声交织,这个安宁河畔的小村庄正在描绘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

共同富裕的核心密码,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让共同富裕落到个体上更有实感?禹王宫村给出的答案是: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通过共享共建还要让更多人参与“做蛋糕”。众人聚力,一个个关于发展与共享的乡村故事,正在攀枝花书写。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