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7月上/第13期
石椅村:“很好”之后,还有“更好”
2025-07-08 11:0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温暖嘱托】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的视频连线中点赞石椅村“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并祝愿大家“生活越过越红火”。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刘艳梅

6月23日,暮色渐沉时,记者一行驱车抵达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彼时,400盏绘有羌族纹样的太阳能灯如星辰散落山间,枇杷林间虫鸣声此起彼伏,羌寨广场上百余名“银龄”游客正踏歌起舞,欢乐声荡过青山,让这座“云朵上的羌寨”愈发生动。

比夜色更动人的,是石椅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嘱托转化为奋进力量,谋发展、抓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奋力书写的“更好的样子”。

石椅羌寨的进寨仪式备受游客喜爱。供图/北川组

提品质,打品牌

——小小枇杷有了“含金量”

车子从347国道拐入石椅村的盘山公路,一路畅通。曾经逼仄的山路如今已拓宽不少,转弯处视野开阔。道路两侧,“羌”字彩旗猎猎作响,似在诉说山乡巨变。

车头刚转过村口,眼前的景象不禁让记者发出惊叹,记忆中的空地被一座两层楼的羌族传统建筑所取代,“农产品交易中心”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顺着山道蜿蜒而上,行至半山腰的转弯处,灯火通明的绿丰园家庭农场在暮色中分外醒目。农场里一派忙碌景象:四五名村民正熟练地将枇杷按个头分级,金黄的枇杷转眼间便被整齐地装进印着“云上石椅”字样的礼盒中。

“这是我们村今年最后一批枇杷。”交谈中记者得知,农场负责人叫陈建业,是村里的枇杷种植大户,“我跟合伙人在石椅村周边承包了300多亩山地种植枇杷。”

石椅村是典型的山地村,耕地稀少、地块零碎,1200亩枇杷、400亩苔子茶、400亩桐子李是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曾经,当地三大产业的销路、品质都是短板。陈建业回忆道:“以前枇杷就摆在公路边卖,价格便宜。”

转机出现在两年前。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的视频连线中点赞石椅村“是一个很好的样子”。这一赞誉,如同一束强光,瞬间照亮了这个深山村落,全国各地游客循着名声,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涌进这个小山村。

石椅村深知“好样子”需要好产业支撑。为提升枇杷、李子等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村里专门请来省市农业专家“把脉问诊”。

“专家指出我们原先的种植管理比较粗放。”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说,在专家手把手指导下,村民掌握了更科学的管护技术。“今年陈建业家的枇杷产量有15万斤左右,比往年提高不少。”

品质、产量有保障了,销路的问题也要解决。2024年,石椅村在农特产品品牌化发展上下足功夫: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打造“云上石椅”区域公共品牌,联动周边14个村社成立北川石椅好样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品牌越做越响,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石椅村的农特产品“含金量”越来越高。

“与民宿合作之后,游客可直接到地头采摘,还能直接快递到家,省去了中间环节,价格最高飙升到30元/斤。”陈建业乐呵呵地说,“现在游客来到村里,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在新开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买到北川腊肉、茶叶等地道山货,可方便了。”

新“羌”调,多业态

——乡村旅游有了“新玩法”

走出绿丰园家庭农场,记者惊喜地发现,隔壁的悦洋雾语山居(富兰山庄)民宿也有了“新颜”。

眼前这栋四层小楼,羌族雕花窗扉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格外引人注目。推门而入,便嗅到木质走廊里的淡淡花香,民宿老板杨荣兰刚送走一拨客人,正麻利地收拾房间。

谁能想到,这座颇具特色的民宿,三年多前不过是一栋常见的村居。“那时,这里就是个简易农家乐,接待的都是来摘水果的老熟人。”杨荣兰说。

“好样子就得有‘羌’调!”陈爱军告诉记者,那一年,村里“嘎吱嘎吱”的锯木声和“砰砰砰”的敲击声此起彼伏,村民纷纷“爆改”自家房屋,转型开起民宿。

杨荣兰是村里最早行动的那批——她请来设计师,把老房子从里到外彻底翻新。“当时村里定下了一个规矩:设计方案要和全村的风貌保持一致。”杨荣兰边说边推开客房的木门,带着记者参观起来,“走,带你们看看我们的‘小心机’。”

走进焕然一新的悦洋雾语山居(富兰山庄)民宿,只见十间客房全部采用实木家具,楼梯间、门帘、地毯和墙面,处处装饰着精美的羌族传统纹样。院子里还特别设置了非遗展示区和“我爱你中国”拍照打卡点,草编、羌绣等手工艺品整齐陈列,来自德阳的张阿姨正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

“客人来我们村,好耍的有很多。”杨荣兰边说边打开手机相册,指尖轻快地滑动着屏幕:篝火晚会上欢快起舞的身影,果园里踮脚采摘的游客,村史馆中专注听故事的面庞……一张张照片生动记录着石椅村的特色体验。“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收入也翻了好几番。”杨荣兰说。

“让民宿更有‘羌’调,服务更有品质,玩法持续创新”,是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石椅村提升游客体验、丰富旅游业态的关键招数。

“去年,我们新打造的‘林海石源’景点,成为石椅村在羌寨、茶叶、水果之外的最新‘旅游名片’。”陈爱军告诉记者,“林海石源”目前虽没有大力推广,但已悄然成为摄影爱好者和亲子家庭游的“打卡地”。

沿着新铺就的木栈道拾级而上,记者来到“林海石源”,成片的柳杉林中,形态各异的岩石散落其间。陈爱军指向不远处的一片空地说:“我们打算在那儿建个科普馆,再配上儿童游乐区和露营地,让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说完他转过身冲我们咧嘴一笑,“你们明年这时候再来,这儿肯定更热闹了。”

云雾笼罩的石椅村美如画。供图/北川组

新规划,强联动

——七镇发展有了“新活力”

6月24日清晨,窗外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羌楼木檐上,整个石椅羌寨笼罩在朦胧雾霭中,远山近舍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

“实在对不住,你们先坐一下!”上午九点,当我们冒雨赶到村委会时,陈爱军正伏在办公桌上赶写发言稿,“下午要参加县里召开的精品旅游线路研讨会,我的汇报材料还差个结尾。”

趁着等待间隙,记者走进去年落成的村史馆。这座由老屋改造的展馆,用四大篇章讲述着石椅村的变迁故事。而在展馆尽头,一幅崭新的规划图格外醒目——石椅村被标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区。

“这是我们的新使命——以先发优势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区域一起发展。”忙活完的陈爱军解释说。

使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村口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能辐射周边7个乡镇的农产品销售。沿着新修的“登山步道”一直前行,越过山头是擂鼓镇河道村,与石椅村共享同一个山头,河道村那边有着“羌山第一寨”吉娜羌寨和千亩茶园。“现在游客走环线,能体验到不同的景色,石椅村和吉娜羌寨也能共享游客吸引力。”陈爱军说。

数据最能说明变化:2024年,石椅村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147万元,年接待游客超47万人次。

欣欣向荣的变化,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两年多时间里,绵阳市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将石椅村所在的曲山镇与周边乡镇“打包”,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探索整合基础设施、文旅资源等,推动片区高质量发展。

去年,河道村返乡创业者李顺松看中“片区联动发展前景”,投资400万元建设了一家主打康养的特色民宿。

“我们准备将羌族的‘转山会’与登山运动结合起来,通过每个季度举行一场‘转山会’,发展我们的‘运动游’。”说起未来发展,陈爱军构想得很具体,只有更多游客愿意留下来,石椅村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记者手记

暮色中的石椅村,灯火如星,歌声悠扬。拓宽的道路、升级的产业、爆改的民宿,无一不诉说着这座“云朵上的羌寨”已从“很好”迈向“更好”。这些点滴,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温暖嘱托最朴实的回应。

更令人触动的是,这里的振兴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样子”,而是扎扎实实地打磨“里子”。农产品交易中心辐射七镇,游客资源联动邻镇邻村,石椅村正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终极考场,从来不在展板上的数据,而在它能否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密码。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