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嘱托】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余娜
6月23日清晨,一群游客走进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的千亩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呼啸而过。“注意药雾!”24岁的“新农人”王海聪正操作终端精准喷洒农药,屏幕上实时显示航线轨迹和用量数据。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片稻田旁考察时强调“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如今,总书记的嘱托已化作优美的现代田园诗——永丰村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覆盖率达92%,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成为“新农人”,用科技与青春谱写新时代“天府粮仓”的生动篇章。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供图/东坡组
稻田“问诊记”——
从“抠”地到“提质”的魔法
晨雾未散,永丰村的千亩稻田已迎来两位“问诊人”——村党委书记、“田长”李雪平和刚刚操作完无人机的王海聪。他们蹲在田埂边,手指拨弄着稻叶低声交谈:“这个抗病品种长势不错,但水肥管理得盯紧些。”
“地就这么多,增产文章怎么做?”面对记者提问,李雪平望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三年来,村里通过农房腾退、园地整理,“抠”出数百亩良田,将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量上去了,质怎么提?
答案藏在科技里。李雪平看向不远处,四川农业大学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田里绿秧随风舞。在永丰村这片试验热土上,马均教授团队三年来累计完成186个杂交稻新品种的严格评价筛选,最终成功将川康优6308、品香优秱珍、麟两优华占等一批高产优质品种推介给广大稻农,助推“天府粮仓”首提地良种覆盖率一举突破98%。
穿过稻田,走进村里的暗化育秧车间,李雪平告诉记者:“精准条播省种25%,每亩成本降20元。”他算起一笔账:轨道运输车穿梭田间,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新技术让永丰村育秧能力辐射周边万亩农田。
谁来种,如何兴?关键是人——三年来,村“两委”注重把种粮大户培养成党员,党员领办家庭农场、共享田园,带动50余名村民参与农旅经营。农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王海聪,带着新技术,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土专家”邵国东采用稻药、稻菜轮作等模式,让土地既能产粮又能赚钱。村党组织与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支部联学联建,更让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注入田野。
2024年,永丰村交出一组“硬核”数据:水稻总产4600吨,最高亩产863公斤。对此,李雪平颇为满意:“地还是那些地,但科技和年轻人让它们‘活’出了新模样。”
“青苗”成长记——
从挥汗田间到“玩转”直播间
刚走到村委会院门口,一阵喧闹声传来。满载国际交流生的大巴车刚停靠好,二十多位肤色各异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下了车,举起手机对着稻田“咔嚓”拍个不停。
“那是我们的后备干部张澳。”李雪平指着站在大巴车旁的身影向记者介绍道,“别看他才26岁,办起事来跟插秧机似的,又快又准。”
在李雪平看来,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不仅需要沃野千里的良田,更需要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村级后备力量。时间倒回至2023年9月,刚脱下军装的张澳正在家里休整,李雪平顶着烈日找上了门:“基层最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村子要发展,不能光靠我们这些‘老把式’,得有新鲜血液。”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让张澳心里热乎乎的,当即决定留在村里,把部队里练就的过硬作风带到田间地头。
张澳身兼讲解员与电商运营者双重角色。这个阳光小伙讲起村里的故事头头是道,一年多来,他已接待300余批访客,累计讲解5000余人次。从省级考察团到周边村民,都爱听他讲。
“每次讲解都是学习机会。”忙完接待讲解,张澳带着记者参观起“丰收里”项目。“丰收里”的白墙灰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由闲置老村委会改造的三层小院,聚集了永丰村供销合作社、快递驿站、农耕文化大讲堂、丰收书吧、村史馆、村咖等,是村民和游客最爱逛的地方。
说话间,一名游客推门而入:“请给我来一杯米乳拿铁。”见工作人员不在,张澳赶紧上前,娴熟地拿出咖啡豆操作起咖啡机。“这是我们今年新推出的‘永丰村咖’。”不到两分钟,张澳就给顾客递上了一杯喷香的咖啡。
除了偶尔客串“咖啡师”的角色,面对镜头直播带货也是张澳的新技能,他说:“多锻炼几次,就能侃侃而谈了。”为了做好电商,现在张澳每天一大早还要起来核对订单,盯好从包装到发货各个环节,务工的村民们都说:“这个小伙子,靠谱!”
目前,村里储备了张澳和王诗奇两名年轻的后备干部,在他们的努力下,村级电商销售额已经做到月均20万元,研学团队接待量翻了三番。
“组织培养后备干部,就像咱们种水稻。”李雪平指着远处的秧苗笑着说,“得给足阳光雨露,也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这样长出来的苗,才能护住咱们这片‘天府粮仓’的根。”
永丰村风貌。供图/东坡组
村庄“盘活记”——
从一粒米到多元产业的华丽转身
走进永丰村供销合作社,店员拿出一款大米热情地介绍:“这款大米品质好,我们邀请头部主播在网上推荐后,成为了爆款。”她自豪地说道,“这会儿,在永丰村20公里外的现代化粮食加工厂里,大家正紧锣密鼓地打包‘永丰大米’的电商订单呢。”
订单的火爆,离不开两个人的精准运营——永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金牌操盘手”邓凯和吕莹。这两位“80后”创客,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的营销策略,让永丰大米成功“触网”出圈。
2023年,邓凯与吕莹组成“黄金搭档”,以“邓凯主外拓市场,吕莹主内稳运营”的分工模式,开启了盘活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征程。
“在邓凯和吕莹来之前,村里对外销售的农产品较为单一。”李雪平回忆道,面对困境,村“两委”发布“招募令”,招聘专业人士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文章”。邓凯和吕莹“接令”后,组建专业团队,深挖“米文章”,开发出米露、米酒等“永丰八宝”系列产品,进驻到眉山市1000余家餐饮商超。
“丰收里”电商办公室中,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几个年轻人正忙碌着:回复客户咨询、核对发货清单、调试直播设备……吕莹告诉记者,这支团队的成员都是村里人,他们最熟悉乡情,干起工作来充满了活力。
“今年,我们计划通过电商平台,让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制定了直播电商三步战略。”吕莹介绍道,“第一步是启动‘永丰村播’计划,培育本土农民主播;第二步是与眉山本地网络达人建立深度合作,既带货又培训;第三步是主动对接头部主播资源,争取流量突破。”这套“组合拳”正在为永丰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线上销路,也为张澳等年轻干部搭建了实践舞台。
村级集体经济版图还在不断扩大。6月5日,东坡创客“新农人”小院——“永丰·合耦里”揭牌,首批4个乡村创业项目——非遗石画、农旅研学、永丰村播、产品设计入驻。“这4个项目预计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吕莹介绍,这个集共享办公、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于一体的空间,正在拓展永丰村产业发展新边界,持续带动着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在永丰村的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而是这群“新农人”眼中闪烁的光芒。
王海聪调试无人机时的专注神情,张澳直播时那份质朴的热情,邓凯和吕莹讨论战略时的默契眼神,都在诉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些年轻人用科技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用创新思维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赋能。
永丰村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一场关于观念、技术和人才的深刻变革。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天府粮仓”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