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7月上/第13期
战旗村:路子对了,日子更红火
2025-07-08 10:5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温暖嘱托】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的乡村振兴要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战旗村风光。供图/战旗村

6月24日,上午11点,送走最后一批参观者,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带着一位年轻人,踩着雨靴、披着雨衣出现在记者面前。

“这是易奉阳,我们村刚回来的‘战旗娃’。”一见面,高德敏就笑着介绍身旁的年轻人。五年前,易奉阳到邻近的火花村担任党委书记,通过承接战旗村资源,带着火花村一起发展。今年4月,他又回到战旗村工作,对推动战旗片区协同发展充满信心。

从“一村示范”到“连片发展”,这几年,战旗村的示范效应已辐射至周边村庄。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战旗村如何持续发挥示范作用?答案就藏在这片田野里。

“土地生金”有门道——

打土地牌,种地也能赚大钱

雨天的战旗村别有一番韵味,驱车沿沙西线前行,只见窗外千亩秧田成片相连,雨幕中,“战旗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的标牌若隐若现。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在这样的雨天,前来考察学习的队伍依然不少。

站在田埂上,高德敏对记者说道:“土地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这是发展的‘根’。”

作为成都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业村庄,战旗村抓住政策机遇,通过农地集中、宅基地整合、集体土地入市等,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看那边。”高德敏指向矗立的标语牌,“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殷殷嘱托萦绕耳边,是肯定,更是期许。

只是,新起点上,地还是那些地,“农”字咋写出新名堂?

面对记者的疑问,高德敏笑着回答:“我们现在种的是‘智慧田’,走的是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路子。”

战旗村的探索也给邻近的火花村、横山村带来新的机遇。

曾在火花村担任了五年多村党委书记的易奉阳说:“我们三村联动,整合5600亩土地打造战旗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设施。”

这一举措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们种地更有信心了。通过粮油菜科学轮作,战旗村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每亩地的价值节节攀升,村里的明添家庭农场,经常有蔬菜批发商来收购新鲜生菜、黄瓜、番茄等农产品,发往成都各大市场。

“可别小看现在的农业,包括中延榕珍菌业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年产值就有一亿多元。”说这话时,高德敏的目光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雨势渐小,从田里出来,我们穿过村民新居,来到去年8月刚建成的战旗片区烘干中心,这里烘干设备、仓储空间一应俱全,每日最大烘干量180吨,不仅能满足全村的需求,还能为整个唐昌镇和邻近的安德街道提供服务。

高德敏抓起一把烘干的稻米说:“烘干中心还与育苗基地、农产品冷链库等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这样每亩粮田的收益至少能再增加50元。”

被盘活的土地,价值得以充分释放,但在高德敏眼中,这片沃土仍蕴藏着无限潜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

游客在战旗村游玩。供图/战旗村

“腰包变厚”路子多——

搞活农副加工,农产品升值不愁卖

第二天,趁着雨后初晴,我们来到了“乡村十八坊”,湿润的石板路两侧,是一间间手工作坊,空气中飘散着浓郁的酱香。

“酱园坊”里,手艺人刘畅已经忙活了起来,他向记者分享道:“做酱油要经过蒸煮、摊晾、制曲、发酵等环节,游客可以现场参观,也能购买刚刚从大缸里打出的酱油。”

刘畅经营的“酱园坊”是战旗村“乡村十八坊”的“元老级”作坊。七年前,回乡创业的他,恰巧赶上了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深受鼓舞。此后几年,借着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刘畅的手工酱油不仅销路不愁,家庭年收入更翻了好几番。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目光看向战旗村,高德敏和村“两委”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乡村振兴,振兴什么?

“要做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就得持续‘造血’。”对于经营村庄,高德敏有更深的理解,“既然是农业村,农产品资源丰富,那就深耕农副加工,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从“乡村十八坊”出来,在党群服务中心,我们碰见了做农副加工的成都市富友绿色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奎。一见面,他就说起了这两年企业的发展,感叹“真是一年一个样”。

“通过机械化改造,豆瓣从搅拌、调配到翻晒、灌装、打包、装箱,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杨奎说,5年来,公司员工没有增加,年产值却翻了10倍,“目前正在打造豆瓣升级产品。”

杨奎的话语里,流露出信心与冲劲。这家在战旗村“土生土长”的调味品企业,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把“小产业做大、大产业做优”,在“多条腿”走路中战旗村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农副产品被纳入“战旗村”品牌体系,培育做强先锋、富友、满江红3家豆瓣企业及浪大爷食品、蜀粹鲜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最让村民高兴的是,家门口的加工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中午时分,我们碰到了下班回家的村民陈正富,脸上满是笑容,“我在豆瓣厂上班,光工资一年就能挣6万元。”

眼下,正在规划打造的“战旗片区农副产品加工园”成了村民们的新期待,大家都说:“日子越过越红火!”

“强村富民”新玩法——

农商文旅融合,带来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午后的阳光明媚耀眼,我们沿着村里的绿道走着,骑行的队伍不时从身旁掠过,有的骑行者还会特意停下脚步,拐进旁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十八坊”转转。

绕过村史馆,几位村民正在纳凉闲谈。见我们走近,他们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城里人都爱来我们这儿住”“昨天还来了一波采摘的游客”“老陈家餐馆的豆瓣鱼大家都说好吃”……

这些朴实的乡音里,洋溢着喜悦,也藏着战旗村的新变化。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那年,我们的乡村旅游刚刚起步。”高德敏说,战旗的振兴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变得清晰,“就是要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开发新场景,就成了战旗村农商文旅融合的关键。

说话间,高德敏已经带着记者穿过振兴广场,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引人注目:左侧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学院,中间是兼具川西民居和徽派风格的天府战旗酒店,右侧则是充满烟火气的“壹里老街”。三个场景、三种业态,前前后后花了三年。

在战旗村,记者看到的特色场景远不止于此:初心馆、“红飘带”等红色教育基地串点成线,村口的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成为天府农耕文化、观光农业的实体载体。

“场景”多了,强村富民的路自然就宽了。

沿着青石板路往“壹里老街”深处走,村民杨开玉经营的“驿家客栈”格外显眼,规模不大,但九间客房各具特色,“月照泉塘”“风洞烟霞”等客房名透着巧思,“周末、节假日经常订满。”

和杨开玉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开上农家菜馆、经营起民宿,各有各的特色。从村“两委”到普通村民,这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让战旗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上百万人次的游客,在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破亿元,呈现出多业态联动、多场景融合、多层次发展的格局。

当被问及发展秘诀时,高德敏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就像经营家庭那样经营村庄,村党组织发挥‘火车头’作用,集体经济组织搭平台,大家来‘唱戏’。”

傍晚离开之时,夕阳映红了天,广场上传来欢快的音乐声,村里的“刘大妈舞蹈队”已经开始晚间的娱乐时光。

记者手记

穿行在村庄里,看到的是一步一景,每个角度都很“出片”,打卡观光的游客、考察调研的学习团和研学旅行的师生越来越多,现代农业、乡村老手艺、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产业逐渐在村子里“立起来”了。

七年前,因为土地改革、盘活集体经济,战旗村就有着令城里人向往的“田园生活”,白墙灰瓦的小楼、干净整洁的小径,已经是美好生活的样本。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叮嘱其“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又为这个村庄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农商文旅融合,把长处做长,把短板补上,战旗村发展起来了,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也带动整个战旗片区融合发展,这或许就是“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真正含义。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