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7月上/第13期
三河村和火普村:产业更旺 钱包更鼓 生活更甜
2025-07-08 10:5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温暖嘱托】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火普村,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在火塘边开出脱贫良方,并祝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蒋筱青

从昭觉县城驱车西行,蜿蜒的柏油路直通三河村、火普村。已过夏至,海拔超过2500米的两个村子,被绿意“包围”着,让人满身凉爽、满心恬静。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两个村,让村民备受鼓舞。总书记指出,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脱贫后走上发展快车道的乡村,如今是什么样?记者在2021年1月探访两村之后,时隔4年再次回访,看看村里的新变化。

三河村新村。供图/凉山州委宣传部

看产业——

蓝莓扩至千亩,合作社增至9家

“快上市了。”6月30日,火普村阳光明媚,“90后”驻村第一书记严菲拿出手机,拍下晒着“日光浴”的蓝莓基地,满心期待丰果期的到来。

4年前,村里只有50亩蓝莓。如今,村道两侧成片的蓝莓树“占满”了山坡,规模达到1000多亩。走近细看,已过开花期的蓝莓树虽“个头”不高,但已挂上小小的蓝莓果。

离蓝莓基地不远,十几个似“长条面包”的蔬菜大棚也很显眼。记者了解到,村上现在有近15亩地发展蔬菜大棚,品种增加了,种上了番茄、海椒、南瓜等高山蔬菜。

“火普村的气候和土壤适合蓝莓、蔬菜生长。”严菲介绍,产业壮大后,村民收入来源多了,有土地流转费,还有除草、施肥、采收等务工费,每天80元到120元,“去年仅蓝莓基地就有1万余人次务工,务工费达80多万元。”

58岁的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就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火普村村委会旁就是吉勒次子家,房前有蓝莓,屋后是蔬菜大棚。皮肤略黑的吉勒次子梳着干练的发型,正给大棚里的番茄苗和螺丝椒苗浇水,“要浇透,两三天浇一次。”

吉勒次子说,自家33亩地流转后,种了蓝莓、建了蔬菜大棚,得到一笔流转费。如今,他还是村上19个蔬菜大棚的“管理员”,组织村民种植、管理、采收高山蔬菜,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

老产业壮大了,新产业也在地里“扎根”。

站在火普村茂密的松林里,不时闻到阵阵松香。原本“空旷”的林下土地,现在种上了中药材。就在几天前,严菲和几名村干部到松林里看西洋参和滇黄精,发现长势很好。

“踏实了。”严菲说,2022年村上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经在林地里种上了中药材,“其中100亩西洋参生长期是3年到4年,明年就能卖了。”

把产业搞扎实,离火普村近20公里的三河村也是如此。

哞哞哞!6月30日,在三河村一个个宽敞干净的牛舍里,健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吃着饲料。“我们村是昭觉县‘养牛第一村’,现在有1500多头西门塔尔牛。”“80后”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说,等到牛出栏的时候,又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他告诉记者,村上的“老产业”蓬勃发展,如今有7家肉牛养殖合作社、2家乌金猪养殖合作社,数量越来越多。新产业也逐渐增加了,村上搞起冬桃、红梨等特色种植。

村民收入咋样?“人均纯收入比一年前增加了2000多元!”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色比日说,靠着种植养殖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外出务工收入,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50元。

看民生——

来了“90后”医生,走出更多山里娃

“以前有50多种药品,现在已经增加到80多种了。”火普村卫生室,31岁的乡村医生阿子次果穿着白大褂一边整理着药品,一边跟记者讲述着变化。

4年前,她就已经担任火普村的乡村医生。在她这个“老熟人”的指引下,记者在村卫生室里转了转,看到了各类常用药品、医疗器械,还见到了一个“新面孔”——“90后”乡村医生曲木阿依。

“不担心忙不过来了。”阿子次果告诉记者,曲木阿依是2021年底来到火普村卫生室工作的,她来了后,不论是给村民看病,还是搞卫生健康宣讲,阿子次果都“有伴儿了”。

村卫生室里人手足,火普村的村民感觉很安心,尤其是常年在村的1300余名村民。

“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有个头疼脑热的,现在随时能找到医生。”火普村村民阿来日作今年69岁,前几天她突然肚子痛,急忙来到村卫生室。但不巧阿子次果去解放沟中心卫生院培训,还好曲木阿依在。

经曲木阿依诊断,阿来日作得了急性肠胃炎。“吃了对症的药,没多久身体就好了。”阿来日作说。

民生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在三河村,教育也正催开更多“梦想之花”。

没见到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6月30日傍晚,记者拨通了电话,跟他聊了起来。“这两年,我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业了。”吉好也求说,大女儿在成都上大学,她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其实不仅仅是吉好也求家,这两年,三河村不少孩子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目前,村里有16名本科生和24名大专生,在全国各地就读。

今年,三河村又传来好消息:村里10名学生参加了高考,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6人上了本科线;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尔古阿体,今年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家长们的观念不同了,对教育非常重视,孩子们也很争气。”莫色比日介绍,现在,村里3个幼教点有86个小朋友,村小一年级到三年级有121名学生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一些孩子跟着家长去昭觉县城、西昌等地上学,相信三河村的未来,也将因为这些孩子而发生更多改变。

看未来——

新地标“亮相”,玩出文旅“新花样”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

在三河村和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走村入户、发展产业、防汛、防范地质灾害,很忙碌。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是干部群众实打实干出来的,要守住。”刘国富和严菲道出了共同心声。

虽然他俩年龄不同、单位不同,但在村民眼里,他们来了后继续推动乡村发展,大家都说“干得好”。

这不,最近刘国富和莫色比日一边做好汛期的隐患排查,一边趁着暑期来临和火把节临近,为前来三河村研学、旅游的团队做好服务。

“今天一早就来了一批参观团队,讲解了一上午。”6月30日,送走“客人”后,刘国富和莫色比日歇了一口气,等待下一个团队到来。

刘国富告诉记者,如今的三河村早已不是单纯的产业村了,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几年村上“多条腿走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酒店、民宿,还打造了民俗一条街等文旅新业态,增加了村民创收路子。

尤其是去年9月,三河脱贫攻坚精神研学基地建成后,成了村上新的“打卡点”和“经济增长点”。

记者走进三河脱贫攻坚精神研学基地,在这座外观泥土色的新建筑外墙上,一眼就看到“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八个红色大字。走进去后,只见3间大教室、88个房间、可容纳200多人用餐的餐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

刘国富告诉记者,建成投用后,“已经有9期学员500多人来这里学习,同时还解决了11名三河村村民就业。”

“不是泥巴路了,不是土坯房了,有了农业产业,还有培训、研学、旅游等新产业。”36岁的莫色比日脸上挂着笑容,他说村民们现在干劲足得很,三河村的未来会更好。

在火普村,为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一座崭新的农文旅综合体也拔地而起。

“主体已经建成了,有村史馆、接待中心等,我们想赶在火把节前开业。”严菲告诉记者,综合体由凉山州文旅集团投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比例分红,开业后还会在村上招聘服务员、讲解员等,增加村民就业渠道。

从火普村返程,路旁新植的红枫树在风中摇曳。等到秋天时,村民们的生活,也将同鲜红的枫叶一样更加红火。

记者手记

重访大凉山深处的三河村与火普村,仿佛翻开了乡村变迁图鉴,满眼都是乡村的活力与生机。

不管是蓝莓树铺成的绿色海洋、悄然生长的林下西洋参,还是牛舍里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都预示着又一季的丰收。这些产业,把曾被贫困笼罩的土地“唤醒”,将发展的路径越拓越宽。其实,变化的远不止土地上的作物,村民们的健康有人守护,孩子们“走出去看世界”的脚步愈加坚定。

两个村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即便曾被贫困笼罩,通过人们的努力,也能谱写出充满无限可能的“出彩”新篇。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