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歆妍
“五一”假期旅游高峰期间,宣恩县文旅局局长以“腾出自家住房”应对游客住宿难题,这份为民解忧的初心令人动容。但从公共服务的长效性与规范性来看,这种应急之举本质上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难以成为可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带来潜在风险,需要我们保持理性思考。
首先,将游客引入居民家中住宿,打破了住宿行业的规范管理体系。酒店住宿依托公安系统联网的身份核验、消防安检、卫生监管等标准化流程,能够有效保障游客安全与隐私。而居民住宅接待缺乏相应的资质审核、安全备案和应急处置机制,游客身份登记、财产安全保障、突发状况处理等环节均存在监管盲区。此外,基层工作人员并非专业服务人员,在接待过程中可能因缺乏经验引发纠纷,甚至可能因意外事件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其次,“腾出自家住房”的做法看似解决了个别游客的燃眉之急,实则难以应对旅游高峰期的普遍需求。当有限的“爱心房源”仅能覆盖少数游客时,必然导致“有人住私宅,有人睡街头”的不公平现象,进而引发公众质疑。从长远来看,旅游住宿供需矛盾是周期性问题,依赖道德感召的“牺牲式服务”,注定难以持久。也无法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一旦这种做法成为惯例,可能倒逼工作人员长期承担额外压力,甚至催生“选择性服务”的道德困境,最终损害政务服务的公信力。
最后,旅游市场的长期繁荣,核心在于优质供给与专业服务的持续提升。旅游城市希望在激烈的文旅竞争中站稳脚跟,应将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品开发与服务质量升级上。例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酒店、民宿,完善住宿行业的软硬件标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唯有夯实产业根基,才能实现从“应急救火”到“从容应对”的转变,让游客因风景而来,因服务而留。
公共服务的温度,应当体现在科学规划与长效保障中,而非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宣恩县文旅局的善意尝试值得肯定,但更需以此为契机,推动旅游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提升旅游质感,才能让旅游发展既有温度,更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