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建涛
2023年9月12日,我第一次来到简阳市南山坳村,送我来的杨书记和来接我的陈主任在村口的大树下碰了头。杨书记对我说:“陈主任是之前的驻村队员,他们争取资金修了这条水泥路。路修好了,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带大家致富了。”我点点头,看着新修的路暗下决心:要买辆电瓶车更快更好地服务大家。
初心密码——车轮丈量民情
一周后,一辆载重一百公斤的电瓶车成了我们的好帮手,我们称其为“振兴号”。它载着我们跑遍全村十个组,后备厢里塞满了“驻村联系卡”。我们给每户乡亲的门口都贴上一张,乡亲们打趣说我们是“墙上干部”。每当他们遭遇困境,只需一通电话,我们便随叫随到。
2023年11月8日一早,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彭老师,快!王孃孃骑车送孙女上学时不慎摔下了坡!”我们即刻跃上“振兴号”,在七分钟抵达现场后立即展开救援,在村、镇与医院之间往返奔波。一周后,在我们的努力下,这条路上多了184米的防护栏与两处凸面镜,乡亲们出行更安全了。
两年间,“振兴号”穿梭于南山坳村的每一个角落,解决了52个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了28起矛盾纠纷。车身上,一道道刮痕赫然在目,那是我们与乡亲并肩作战、风雨同舟的见证。这辆看似不起眼的小车,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载重”,成为了南山坳村名副其实的“民心专列”。
为村民解读保险内容
创新密码——车轮播种希望
刚到南山坳村时,乡亲们守着老传统,种着产量不高的水稻、玉米和油菜。于是,“振兴号”载着我们迎来了省农科院与市经科所的专家。可一提到改种新品种,乡亲们就直摇头:“种花生还能发财?”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我们决定先做示范。工作队花了602元,在一组租得八分地,又用440元购买“蜀花九号”花生种子。每天,我们骑着“振兴号”带着种子、化肥与农具,边学边干。作为农业领域的“门外汉”,我们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在田间地头数着花生粒播种。时间久了,乡亲们对这一景象都十分好奇。到了九月,试验田的亩产量竟高达320公斤,售价每公斤20元,一时之间,整个村庄都沸腾了。一队队长兰玉明感慨万千:“城里干部都能种这么好,咱们还有啥理由不试试?”
于是,“振兴号”电瓶车又有了个新任务——派送种子。我们将花生种子贴上脱贫户的名字,一家一户送货上门。那些日子里,“振兴号”满载着希望穿梭于村道之间,后视镜中,乡亲们手提着装满种子的口袋,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那期盼的目光,比任何称赞都更加温暖人心。
如今,花生的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八分地扩展至十亩,更有32户乡亲主动加入其中。花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了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长势
连心密码——车轮架起连心桥
“振兴号”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更是我们服务群众的温暖纽带,在村间穿梭,见证着一户户人家的喜与忧。
村上的孩子小兰因病辍学,其父亲焦虑难安。那天清晨,我们骑着“振兴号”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往医院,协调诊治、全程陪伴,没多久孩子康复返校,兰家也重拾欢笑;村民李某突发重病时,也是“振兴号”紧急接送他就医,用爱心与速度守护健康;我们骑着“振兴号”走访八组时,发现村民小彭神情恍惚,于是工作队连夜联系医院,协调专家会诊,最终为她成功申请监测户,给这个家庭带去希望。
回望这一路,“振兴号”用每一次的出发与抵达,编织着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见证着乡村振兴路上的责任和每户人家的笑脸。
2025年,驻村工作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我们希望,将“振兴号”留给下一批驻村干部,让它继续承载着党的惠民政策与群众的幸福生活,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疾驰。愿它能助力更多的梦想成真,引领乡亲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系简阳市纪委监委信息中心派驻简阳市镇金镇南山坳村驻村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