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佳颖
驻村帮扶工作是党中央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23年8月,我以妇联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带着组织的嘱托与“娘家人”的期盼,走进通川区梓桐镇两河村。近两年来,我以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耕耘幸福,我的心就像山间的杜鹃花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躬身调研,以脚步丈量民情
初到两河村,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村情,我深知“融入”是破局的关键。驻村首月,我与工作队逐社逐片走访,认真记录村民家庭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对村子发展的期望;实地考察村里的自然资源、产业现状与基础设施,绘制出两河村“资源地图”。调研中发现,200亩金果梨产业已具雏形,350亩大雅柑是村里的重要产业,但存在管理粗放、品牌薄弱的问题。经与村“两委”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庭院经济+特色种植”双轮驱动的产业路径,让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蓝图。
党建引领,以组织凝聚民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深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为此,我推动村“两委”班子优化升级,选拔致富能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7名村干部中95后1人、85后3人,实现村干部学历、年龄“一高一低”结构。创新“党员先锋岗”机制,成立产业帮扶、抗旱送水等5支党员志愿队。在近两年极端干旱期间,党员志愿队累计送水260吨,惠及群众537人次;在产业推广中,党员“带着村民干,干给村民看”,帮助村民解开思想扣子,带动村民参与订单农业。通过党建引领,村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村民们“跟党走、共致富”的信念愈发坚定。
产业赋能,以创新激活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驻村伊始,我就全面盘点了村上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家底,大雅柑350亩、金果梨200亩、脆红李120亩……我深知一个个数据都是需要肩负的重任。于是,我与村“两委”一道研究制定村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五色产业拼图”:金色果梨、青红脆李形成甜蜜产业链;橙色大雅柑引入达州市农科院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实现销售额连年增长,同时开发青柑茶、果酒等衍生品,延伸产业链;绿色蔬菜与公司签订订单农业协议,保障销路;红色研学路线依托“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红色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针对金果梨、大雅柑两大主导产业,我争取市级专项资金改造灌溉设施,改良果树品种;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市融媒体中心进行宣传推广。2024年,大雅柑销售额突破15万元,让“桔村柑橘”走出了大山。
民生为本,以真情温暖民心
驻村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是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妇联选派干部,我积极协调争取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一辆配备先进车载医疗设备的“母亲健康快车”落户梓桐镇,惠及辖区及周边3个乡镇3万余人。我主动担任村里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帮扶困境儿童15名。2023年走访中,我关注到村民梅某家庭因其丈夫意外去世而陷入困境,当时她的3个孩子最大的才7岁、最小的只有3岁,梅某为了家庭生计无奈外出务工,3个年幼的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我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政策帮扶,对接社会企业捐赠物资,主动当起3个孩子的“爱心妈妈”,定期上门看望慰问,拍摄3个小姐妹的照片和成长视频发给在外务工的母亲。如今,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母亲也安心扎根务工岗位。
驻村工作是挑战与机遇交织的旅程,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是宏大的时代命题,更是无数细微处的温暖坚守。近两年的驻村时光也教会我:共产党员的初心,不在宏篇大论,而在为阿婆申请的助行器里,在留守儿童收到的新书包中,在困境女童的助学金中,更在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下。我坚信:当每位驻村干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时代的春风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将绘就“千村向未来、万壑杜鹃红”的壮美画卷!
(作者系达州市妇联派驻达州市通川区梓桐镇两河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