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用脚步“丈量”乡村热土
2025-06-13 09:55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景远亮

高桥村风景

甘洛县地处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是动车驶入千里凉山的第一站,自古享有“甲古甘洛”“彝地之首”等美誉。甘洛全境皆山,林海莽莽。当动车驶出最后一条长隧道,缓缓降速,甘洛南站便到了。

217省道沿着田坝河在“V”字形山谷蜿蜒,阳光透过核桃树洒下点点金光,田地里的一排排玉米粗壮结实,村民的笑脸像花儿一样绽放。我的驻村帮扶工作就在这醉人的乡村画卷中徐徐展开。

住“农屋” 扎根沃野乡土

2024年7月下旬,我来到甘洛县田坝镇高桥村,住进土榨组的“农屋”。在合村之前,这里是土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此前已有两任第一书记曾在这里居住过。一间书屋、一扇窗、一盏灯、一个人、一沓稿纸、两支笔,我在这里扎下根来。

农家书屋

为了让我尽快熟悉驻村帮扶工作,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甘洛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马联丽带着我走村入户,细致介绍村庄的各种情况,也向乡亲们介绍我这个新书记。“马书记性格好、善良,是个热心肠。”监测户马木吉已经销号,八十多岁的马木吉妈妈见到马书记时总是特别开心。得知马书记即将离开,乡亲们依依不舍,一再挽留。眼见此情此景,我心中暗下决心:定要接好这根 “接力棒”,像马书记一样做个乡亲们信得过的好书记!

看望慰问已销号监测户(左)

作为一个驻村“小白”,我首先需要补齐短板。农家书屋的书架上摆放着两千多本书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一书记驻村日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彝族火把节情歌》《农民家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案例选》······十个多月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我就拿起书本重点关注驻村工作、民俗文化、帮扶策略、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努力用知识筑牢乡村工作的理论根基。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带着从书本中汲取的营养,我积极投入实践,从产业布局、技术普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村庄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用科学技术精准助力高桥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走田埂 了解村情民情

入户走访是驻村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通过入户走访,才能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困难和需求。驻村的日子里,我平均每天步行15000多步,单日步行数最多时超过3万。

到新增监测户王建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

监测户木乃家是2024年新纳入的监测户,属于突发严重困难户。一家6口,劳动力只有夫妻两人,两个孩子正在接受义务教育。木乃的妻子2023年下半年因患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住院,前后自付数万元医药费,医生建议手术,高额的手术费无形中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寒霜。木乃一度心情郁闷,开始酗酒,每饮必醉,随时向大家哭诉生活的不幸,夫妻俩也一度闹到离婚的地步。

到重点农户进行走访交流

扶贫先扶志。作为监测联系人,我每月至少到木乃家走访两三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经过多次劝说,去年收完田里玉米,木乃安排好家里一切,放下心理包袱便外出到甘孜州某建筑工地打工,包吃住每月净收入七千多元。从十一月份到2025年春节前,短短三个月挣了近两万元。家里一扫以前的阴霾,家人们开始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到高桥村挖夯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施工队伍一起现场踏勘

我始终将村民需求视作自身职责,通过“摆龙门阵”了解村情村况,了解群众的各种困难。工作中我沉下心深耕细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各小组民俗坝子等基础设施完善。从洋溢着生机的农家小院,到沾满泥土芬芳的田埂之畔,从走村串户,到“坝坝会”、“篝火会”,我与村民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让民情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力量在一线凝聚。

沐山风 发挥地调特色

“把帮扶工作干起来、把地调形象树起来、把特色亮点突出来······”去年7月,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增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行前动员会上,院领导殷切嘱托。我坐在台下,内心暗自思索: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自然资源领域的技术支撑?如何运用专业优势为高桥贡献微薄力量?

田坝镇共21个村,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而高桥村就有3处地灾隐患点,含1处泥石流、2处滑坡。刚到高桥村驻村不久,一场大雨后,包村干部连夜带着我到几处地灾隐患点进行查看。每个地灾点涉及的户数、人数,70岁以上人数,14岁以下人数,包村干部如数家珍。去年8月,暴雨预警接连拉响,我跟着包村领导、村组干部在村委会值班值守,组织人员撤离。

作为地灾防治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我深知 “授人以渔” 的重要性。今年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我伏案整理资料,一份凝结专业知识与高桥村实际的《田坝镇高桥村 2025 年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培训》PPT 逐渐成型。

地灾防灾减灾培训

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一场培训在高桥村村民委员会展开。“地灾是什么?汛前做什么?灾险情发生又该如何应对?”我从多个方面为地灾监测员、地灾群众、村组干部讲解了如何识灾、避灾、救灾,以及临灾监测和转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效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浴晨露 书写蝶变答卷

“住农屋,走田埂,沐山风,浴晨露”。驻村工作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它要求驻村干部褪去“机关气”与“书卷气”,脚沾泥土,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呼吸、共命运,用真情实意换取村民的“亲如一家”。

今年开春时节,八十多岁的魏大娘某天从门前经过,眼见我正吃老干妈拌白水面,她赶紧回自家菜地摘了一口袋青菜给我,“景书记出门在外,你煮面时下点青菜,味道很好,这菜是没有打农药的。”我捧着青菜,心里百感交集:以心换心,以情暖情。帮扶工作的疲惫在乡亲们的关怀中消散。

驻村十个月来,我不仅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情缘,而且见证着高桥村的变化。难以下脚的泥泞变成了坚实平整的水泥;低矮破旧的土坯变成了两层楼的彝家新寨;“靠天吃水”的村民们拥有了“清泉入户”的自来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玉米丰收

2025年1月6日,作为甘洛县四个迎检村之一的高桥村,高质量迎接了国家实地评估综合检查组考核,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肯定。

一月的田野褪尽了颜色,荒草倔强挺立,硬挺的草茎密密缀满了晶莹的冰露。当第一缕淡金色的晨光划破东方的铅灰,斜斜地刺入这片土地,寒露在曦光中悄然升华成美丽乡村的诗篇。驻村以来,我在高桥村写下的诗作《冬日歌谣》《幸福时光》等相继在《中国自然资源报》《蜀峰》等报纸、刊物发表。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间不负奋斗者。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65名驻村工作队员分散在全县12个乡镇63个村(社)里,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继续躬身力行,用心用情用力扎根乡村,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作者系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派驻甘洛县田坝镇高桥村第一书记)

编辑:陈静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