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51岁男子背着88岁瘫痪母亲游览景点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画面中男子步履坚定却又格外轻柔,背上母亲望向风景时眼含笑意,这份跨越代际的温情深深触动了大家。视频中的主人公叫柴万斌,是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层干部。有近30年党龄的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家庭中,他是母亲坚实的脊梁;在岗位上,他是群众信赖的先锋。
温情背母,尽显孝子初心
父母年迈后,一直由柴万斌精心照顾。由于工作随时要走村入户,他常常早出晚归。于是,每天上班前柴万斌都会悉心为父母做好一整天的饭菜放入冰箱,便于老人简单加热食用。父亲离世后,家中只有母亲一人,下班后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回家中照顾母亲。虽然辛苦,但日子过得还是很温馨。然而母亲意外受伤,需要长期卧床静养,让这个大汉犯了难。既要排查全镇养殖户情况,又要兼顾母亲的护理,连轴转的柴万斌熬红了双眼。三姐心疼弟弟,提出接母亲到自家照顾。但他一直没有松口,直到老人颤巍巍地握住他的手:“娃啊,工作要紧。”他的不舍和自责化为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孝’。”柴万斌回忆道。
最终,三姐主动承担起主要护理责任,但柴万斌心中始终记挂着母亲,每逢假期便驱车数百公里陪伴母亲,还时常用轮椅和背带带母亲到各个景区散心。“每次弟弟一过来,妈妈的笑容都会多很多。”三姐这样说。
尽管柴万斌颈椎做过两次手术,但背母时的步伐始终坚定而轻柔。他始终认为,这不过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小时候您背我看山水,现在我背您看世界。”
实干担当,彰显先锋本色
柴万斌常说,有三件事像烙印一样刻在他心里,塑造了他对“党员”二字的深刻理解。这些故事,始于他参加工作后在乡村一线的摸爬滚打,而贯穿其中的,是他从党员前辈身上看到并践行一生的“抢着干、做先锋”。
1993年,柴万斌工作首站来到了野租区公所,入职后,他每天都被一种“抢着干活”的氛围包围着。天还没亮,大家就扛着工具抢修水沟;暴雨来袭时,他们抢着去排查危房;甚至到了饭点,也会有人端着碗讨论“哪条路需要垫一垫”“哪块地该抢收了”。
那年,柴万斌跟着老党员们在抢修水渠时,看见许多同志的布鞋早就被乱石划破,脚底渗着血却仍在坚持。“当时没人命令谁去做,大家就是抢着搬最重的石块。”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抡起铁锤,巨大的震感震得他双手发麻,老党员陈德富见状便把手套塞给了他。那双手套,不仅保护了他的双手,更让他读懂了“党员的字典里没有‘分内分外’,只有‘群众需要’”。这种耳濡目染,让他在1996年入党时,已将“抢”字刻入骨髓。
2016年,撒者邑村由于土地纠纷等矛盾突出,急需一个身先士卒、能打硬仗的“领头羊”。作为包村干部的柴万斌,主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被镇党委选派担任撒者邑村党支部书记。有人劝他这事吃力不讨好,别往前凑,但他却带着卷尺一头扎进田里。“群众信任党员,就是因为我们敢抢难活。”连续数月,柴万斌对照材料逐垄丈量,夜里打着手电筒去村民家拉家常解心结,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后来,村民们都说:“柴书记,他比我们还在乎公平,有他,我们都放心。”
卸任村支书后的柴万斌,回到了“畜牧员”的岗位,非洲猪瘟形势最严峻的那年,他一直坚守在防控的第一线。“这个工作需要长时间值班不说,还得经得住来自各方的诱惑。”柴万斌说道。
一天夜里,某养殖户带着烟酒和礼品找上门。“这批猪赶不上市场价我就亏大了,您睁只眼闭只眼,高抬贵手,大家都好过。”柴万斌抢在养殖户二次请求前严词拒绝,“我理解你想赚钱,但是我得对全镇的生猪养殖业和食品安全负责。”面对一脸愁容的养殖户,他耐心讲解政策,协助完善检疫手续,积极指导养殖户完成报备流程。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但柴万斌每一次都坚守住了底线,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主动服务,尽可能保住群众的利益。“每次我们羊场一出现什么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到场,看见他,我们心就踏实了。”鲹鱼河镇安乐村黑山羊养殖大户李光荣说道。
双肩同担,诠释忠孝两全
“老柴常说,党员就该像钉子一样,哪里需要就要在哪里扎根,相处这二十多年来,他真的就是这么做的,面对工作他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面对家庭他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一提起柴万斌,同事董艳这样说。
32年基层岁月里,柴万斌把“抢着干、当先锋”的理念化作双肩上的双重担当:作为儿子,他抢着为父母撑起晚年的天空,父亲去世后,他抢在姐姐们前面承担主要照料责任;作为党员,他抢着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二十多本笔记本上里厚厚的工作笔记,记着全镇两百多家养殖大户的详细情况,哪家母猪该产仔,哪家的牛羊需要检疫了,他比主人家记得还清楚。
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火,柴万斌始终保持清醒。全网寻找“背母孝子”时,柴万斌已经奔波在各个养殖场之间。他说:“家家都这样,只是我碰巧被大家看到了而已。如果非要问我希望流量给我带来什么,我更想借这些流量为宣传我的家乡尽一份力。”
(中共会东县委组织部 王继文 罗永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