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出部署。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加速流动,越来越多的党员因工作、学习等原因,从四面八方“流入”到新的党组织中,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也逐步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产业活动、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一些地区流动党员存在底数不清、去向不明、融入组织难、作用发挥少等情况,甚至出现了“失联、失学、失为”等问题,这种“两不管”的“真空状态”让流动党员“浮在水面”,始终“靠不了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流动”只是开始,“身入、心入、融入”才是关键,要把流动党员这一群体关爱好、服务好、教育好、引导好,让他们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双重”管理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服务,让流动党员得以“身安根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党员是社会的重要财富,他们的“流动”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基层党组织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充分考虑流动党员年龄结构、职业特点、自身特长,统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流动党员驿站,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指导、帮助,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就业推荐等服务,切实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让流动党员落得了脚、安得下身、留得下来。
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教育,让流动党员得以“心有所归”。“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各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通过举办迎新会、座谈会、结对子等方式,让流动党员快速“破冰”,在组织的怀抱中找到归属感。要加强关心关爱,实施分类管理,积极拓宽流动党员学习路径,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流动党员“双向报到、双向管理”,增强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杜绝流动党员“身在曹营心在汉”“都不理、两头瞒”的情况。
变“消极”应付为“积极”担当,让流动党员得以“融而有为”。流动党员的特征是“流动”,本质是党员。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名流动党员更是一面流动的旗帜,流动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各基层党组织要以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示范岗位等为依托,引导流动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社区服务等,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添砖加瓦,多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杜绝流入流出“两张皮”,坚决不能出现“流而不入”“入而不融”“融而不为”的情况。
(中共自贡市沿滩区委组织部 党应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