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4月上/第7期
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维度
2024-04-07 14:5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许彦

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工人正在装配车辆。供图/C视觉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明晰了工作抓手。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四川特色和优势,坚持创新是核心、产业是基础、绿色是本底,聚焦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实践,是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选择。为此,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结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考量了生产力发展的差异性特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着力于破解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痛点和堵点。当前,四川工业化正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2023年,四川GDP总量突破6万亿元大关,成为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明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于我省的资源禀赋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市场优势等,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难点,持续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引领生产力变革。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谋划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的,而社会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区域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实践,通过分工协作、分类推进,促进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形成联动势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加速实现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牵引。为此,四川制定并实施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新发展战略,着力建设成都都市圈,加快建设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乐山区域中心城市等,在国家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的总体谋划中,加快推进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全力构建先进生产力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区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目前,四川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综合创新能力稳居西部首位,正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构建体现四川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战略在川落地,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智改数转”,以新的标志性产品引导产业集链成群;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发展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实现高水平开放相互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重构中确定新的发展方位,在推动实现内外双循环中提升发展能级。四川是我国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枢纽之地,承担着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新历史使命。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更需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增强内外联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聚国内外高能要素,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发展力和竞争力。(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