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新气象,奋进新征程。本期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多路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街巷,在年味中感受幸福,触摸奋斗脉搏,记录巴蜀大地的美好生活。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王瑾
“谢谢医生,我终于又能清晰地看见东西了!”前不久,在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雷春涛的帮助下,广元市剑阁县盐店镇居民龚翠仁告别了困扰多年的白内障。
1月22日至26日,2024年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走进广元、达州,将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和科技卫生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汇聚奋进力量 文化春风满巴蜀
1月26日,渠县万兴广场,锣鼓声响,台上,数十个“花木兰”踩着节拍舞动,一招一式尽显英姿飒爽;台下,观众一边随着音乐摇摆,一边高举手机拍摄,看到精彩处,还不忘鼓掌欢呼。
女子群舞《英姿》。 供图 / 大竹宣
这是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开展巡回演出的一幕。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满载文艺精品的“文化列车”先后“开”进广元、达州等地的14个县(市、区),所到之处满是欢歌笑语。
“高人气源于高质量的节目。”从演员成长为幕后控场导演的钟颖姗,深知好节目要契合群众需要,“我们带来了音乐、舞蹈、小品、川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不仅有获得全国、全省文艺比赛奖项的经典保留节目,还有以四川传统特色宴席为背景创作的《九大碗》等节目。”
每到一地,巡演还会结合当地特色定制节目。“叫声哥哥(妹妹)快回来,达川处处涌春潮……”当“文化列车”来到达州市达川区,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歌曲《春涌达川》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歌里有戛云亭、乌梅、百节滩、巴河、红高粱等达川区元素,让我感受到达川这些年的奋进历程,相信达川会越来越好。”当地居民李先生激动地说。
“近年来,达川发展政策好,各项投资、项目纷纷落地,人才回流明显。”达川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歌曲呼唤更多人才来到达川,共同谱写“老家达县·宜美达川”新篇章。
一路走来,“文化列车”充分展现巴蜀儿女欢乐过年的热闹场景,营造浓厚的春节氛围,以情感共鸣凝聚起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剑门关实验小学联合打造的青少年诗歌传诵《蜀风诗韵》,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由达州本地艺术剧院打造的《你是我的眼》上演了一场亲情、爱情与乡情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最大限度释放爱的光芒……
将舞台搭在基层,将文化送到基层,更将文化种在基层,满载着文艺春风的四川“文化列车”,一次次走进百姓心坎里,鼓舞各地群众满怀信心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宣汉县“三下乡”活动现场。图/张平
回应群众期盼 温暖送到心坎
文艺春风进千村,科技惠民进万家。
“畜禽疾病防控的重点不是用药,而是科学管理。”在万源市“迎新春科技大场”现场,当地群众将省农业农村厅的展位挤得水泄不通,省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朝武一行人一边发放宣传手册,一边为群众答疑解惑。
为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他们还抽空奔赴剑阁县姚家镇元宝村、万源市恒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地,围绕“剑门关土鸡”“旧院黑鸡”的养殖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帮助群众学知识、添技能、长本领。
距离省农业农村厅展位百米处,省科学技术协会带来的短期记忆测试、磁力转盘等科普展品整齐排列。群众围在展品旁边,根据说明“上手”操作。推动磁力转盘的手轮,眼看互不接触的转轮开始逐级转动,最后带动着最上面的小人模型转动,万源中学高三学生陈忠廷有些兴奋,“太有趣了,这就是同名磁极相斥!”
一边将科普进行到底,一边将温暖送到心坎里。
省文联展位前,摄影家协会的成员现场为大家拍照留念,此次他们准备了天安门喷绘背景。“去年很多乡亲说想在天安门前留影,我们便提前做了准备。”摄影家唐茜介绍,当天共拍了200多张天安门背景的照片,基本都是家庭合影。
大竹县财政监督检查局工作人员在现场手把手教群众使用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审批平台;达川区科学技术局派发的“点单式”科技服务宣传手册,让群众学会在“达川科创”App上进行点单……13场“迎新春科技大场”活动中,各地积极开展科技、卫生、法律等宣传,为群众送去关怀和新春祝福。
“‘三下乡’活动不只是以真情送温暖的临时性活动,更是将优质资源下沉一线的经常性工作。”省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三下乡”活动开展27年来,惠民活动不断接力,服务项目从文化、科技、卫生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教育、法律、环保、农业技术等领域,各地农民群众知识素养提高了,致富能力变强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服务下沉一线 双向互动提本领
文艺春风催人奋进,卫生下乡服务暖心。
据了解,今年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与“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巡演、“迎新春科技大场”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同步组织开展。
活动现场,书法家为市民送春联。供图/旺苍宣
在剑阁县下寺镇天一世纪广场,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医生组成“四川省第十六届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搭起了临时“诊所”。
72岁的剑阁市民王翠琴一大早就来到义诊现场。“本来今天我要回老家的,知道华西医生来义诊,专门来排队看病。”一次性看完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后,王翠琴感叹道,“大医院好医生直接到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两天时间里,服务团不仅在剑阁县、万源市的四个乡镇开展义诊、健康讲座、送药入户等医疗服务,还为大病重病患者送医上门。
1月22日,早上义诊结束后,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三级专家谢华来到剑阁县普安镇柳垭村,为恶性脑肿瘤患者陈艾英看诊。
“你要加强营养,谨防跌倒等外伤。”了解具体情况后,谢华不仅提出了针对性意见,还为她联系了剑阁县对口的医生,得知相关药物可以在剑阁县人民医院购买,陈艾英舒了一口气,“以后不用大老远跑去省上了。”
“术后病人大多会选择在手术医院进行回访,每次回访既耗时又费钱,其实很多后期的治疗在当地就可以完成。”连续多年参加“三下乡”活动,谢华见证着基层医疗条件不断提升,他认为,送卫生下乡不仅包括诊疗,还包括畅通医患之间的信息渠道,将更多便捷的信息带给基层。
受益的不仅是患者,“三下乡”活动对当地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谢老师诊断特别细致,我收获很大,我们还加了微信,可以继续探讨。”在这次活动中,剑阁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王贵与谢华一对一联络,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而在谢华看来,“三下乡”活动也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帮助,而是一场“双向互动”,“我们不仅能了解群众的医疗需求,与同行交流经验,还能收集到更多本土病例。”
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在剑阁县下寺镇义诊。 供图 / 剑阁宣
据悉,此次送卫生下乡的义诊活动,共免费开展了10例白内障手术,单场义诊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00余人。
文化润人心,科技强经济,义诊促健康。“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吸引更多城市资源下沉,惠及群众的力度越来越大,成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工作的响亮品牌和民心工程。在全省示范活动引领下,各地将持续把更多优质资源下沉一线,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