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2月合刊/第3-4期
河湖哪得清如许——解码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
2024-02-22 17:4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蒋筱青

“壮观,不虚此行!”1月25日,白河在冬日照耀下,沉静平和、光彩夺目,引来游客阵阵赞叹。

白河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是黄河上游的支流,流经唐克镇白河社区。近年来,白河社区以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抓手,成立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的河长工作室,遴选精干力量,组建党员志愿宣传队、巾帼志愿巡河队和河道保洁队,打破高原地区河湖管护力量不足的困局,共同守护游客眼中的美景。

“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齐抓共管共治,省内大江大河面貌得到全局性、根本性改变。”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些村(社区),河湖还不同程度存在水质差、污染重、管理无序、管护力量不足等问题,这需要下一番大力气治理。

二滩库区渔门近景。供图/攀枝花组

2022年以来,四川省因地制宜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像白河社区一样,越来越多的村(社区)实现了河水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谁来管?

推广一套“模式”

月亮湖,地处雅安市名山区解放村,曾是一个小水库,一度垃圾漂浮,污染严重,似大地的一片“伤疤”。

缘何成为“臭水湖”?众多因素叠加:村民爱河意识不强,巡河护河力量不足,治理机制不健全。

黑臭之水,源源不断,村民太盼望水清岸绿。

2021年,转机出现。

水利部党组将解放村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指导村上以“河长引领、三队协同”为思路,打造“一室三队一超市”(即“河长工作室,党员志愿巡护队、巾帼志愿宣传队、河湖保洁队,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建立健全乡村河湖管护体系。

“认识深了,人手够了,工作顺了,河湖也就清澈了。”群策群力、共建共治,解放村党委书记、村级河长彭启华介绍说。湖光山色、美景如画的解放村,再次回到村民身边。

“用基层的力量,解决基层的问题。”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为我们开展基层河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省河长办进一步总结提炼解放村的治理经验,形成了“解放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设置河长工作室,村党组织书记任主任、村“两委”干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村级河湖管护工作,实现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巡护队、宣传队、保洁队等管护力量,发动带领群众共同参与河湖治理,从而实现基层河湖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2022年,四川省在成都、攀枝花、德阳、遂宁、巴中、眉山、甘孜7个市(州)试点推广“解放模式”。这些市(州)根据试点村(社区)水域、企业、农村河湖治理基础条件等实际,探索形成了一批基层河湖治理经验,“解放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完善。

2023年,省河长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提出的“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要求,全面推动“解放模式”创建工作。

记者从省河长办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底,四川省已完成2.6万余个村(社区)“解放模式”推广工作,建立河长工作室2.4万余个,组建河湖管护志愿队伍5.6万余个。

怎么护?

“借”经验,“解”心结

射水河,曾是德阳市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的一道“伤口”。尤其是其下游的雷家堰,曾经垃圾杂物堆积、养殖场污水排入,污染重、水质差,严重影响包括两河口村在内的3个村的灌溉和泄洪,成了群众的“心结”。

“用了30多年,雷家堰‘老了’,一度是射水河水质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两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黎冬梅感叹,“仅靠河长,管护效果不明显,全省推广‘解放模式’,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党员带头、发动群众。”

成立河长工作室,黎冬梅任主任,统筹协调村级河湖管护各项工作;组建“一串红”河湖志愿巡护宣传队和河渠保洁队,130余名党员志愿者加入,每周定期巡护清理河道;激励村民参与巡河护河公益服务,以积分兑奖励……

“去年,我们整合河湖治理资金等180余万元,对雷家堰改造提升,‘解放模式’发挥了大作用。”绵竹市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代廷凯表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用低成本小投入让“臭水堰”变成“公园堰”。

在雷家堰改造中,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保洁队成员和村民齐上阵:整治河道300余米,清理堰塘4200余平方米,推动周边2家养殖场退出,主动参与健康步道打造、景观围栏铺设、花草栽种……

如今,放眼焕然一新的雷家堰,只见一侧是广袤农田,一侧是清澈的射水河,掬一捧水 ,晶莹的水花飞溅。“河水已经达到二类水标准,看着一江清水,真舒畅!”黎冬梅说。

“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一定行。”这是两河口村党员群众的心声,更是四川许多乡村因地制宜推行“解放模式”的写照——

成都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有花园河、响水河、山叉河3条主要河流,村上从“党建+河长制”着手,率先在市级信息化平台上,为村级河长、党员河道管家、党员志愿者等创建巡河员账号,对标村级河长巡河要求开展日常巡河。

泸州市泸县玉蟾街道小马滩村,濑溪河、九曲河流入,村上把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河长工作室作为“指挥部”,规划河湖管护网格,提档河湖沿线排污口,增设河道管护船,新增自动化水生态检测系统,保护河湖水清、面洁、岸净……

咋见效?

既要“约束”,也要“激励”

1月8日,正值冬季,成都市蒲江县铁炉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果实累累,来龙河静静流淌,水量不大,但很清澈。

早上9点,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刘超像往常一样巡河,他指着离村委会不远处的一段河流告诉记者:“村上第一张河湖污染‘罚单’就在这里。”

原来,2022年12月的一天早上,正在巡河的刘超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不明乳白色污染物。

“心里一下子就紧张了。”刘超说,来龙河贯穿铁炉村,其来水主要源于上游石象湖水库,下游承接蒲江县城湿地公园,兼具泄洪和灌溉功能,“管护不能大意”。

电话联系几位“战旗红”志愿巡河队队员后,大家沿着河岸寻找,终于“抓到了”还在河边洗农药桶的王某。

“批评教育后,我们根据村规民约开了‘罚单’,罚她把河道残留的污染物清理干净。”刘超说,现在,认识到河湖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王某再也没在河道乱扔乱倒了,还会主动参与来龙河巡护。

记者了解到,铁炉村村规民约明确,“禁止在河道水域内清洗污染物容器,严禁在河道水域内倾倒、堆放、掩埋、丢弃生活垃圾、农业垃圾、畜禽类粪便等,违者除恢复河道原状外,连续打扫河道一周。”

“以前,生活垃圾、烂了的柑橘,都往河里扔,臭气熏天;现在,垃圾丢到垃圾箱由专人清运,烂了的柑橘收集起来后,可以通过发酵等工序制成有机肥,返还到地里。”村民刘彬觉得,有了村规民约,大家爱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了。

村规民约,是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依据,也是实践“解放模式”的有力举措。

在四川,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河湖管理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并以河湖长制“七进”活动、村民坝坝会、承诺书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三不四要”(不乱扔、不乱排、不乱占,要自觉、要劝导、要反映、要共享),爱河护河的理念渐渐根植群众心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教育引导外,许多乡村还注重正向激励。目前,四川已有1万余个乡村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村民通过积极参与河湖保护治理,获得河湖管护积分,并以积分兑换日用品,村集体也会定期对表现优异的村民开展表扬激励。

“多管齐下,才能让河水长清。”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各地将优化村级河湖管护激励、考核、评优、奖惩等配套制度,并把“解放模式”建设运行成效纳入河湖长制暗访、进驻式督查以及考核,倒逼各级河长和部门切实履职,助推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变啥样?

河里清亮,岸上兴旺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雅砻江在这里奔腾而过,村域内长约10公里。

绵竹市汉旺镇白溪河村水清岸绿。供图/绵竹组

“以前,村上以煤炭产业为主,因为开采煤炭,山头裸露,路两旁的树叶上全是灰尘,水看起来也比较脏。”三滩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张先华告诉记者,生态欠账太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做好环境治理这篇文章。

近年来,三滩村转变发展思路,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将芒果产业和具有当地傈僳族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而这都离不开一江清水。

“芒果产业用水,一部分就来自雅砻江。”张先华告诉记者,村上将“解放模式”作为芒果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组建河湖保洁队、党员志愿队和巾帼志愿宣传队,全力做好河湖管护,确保农业用水安全。“2023年,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张先华说。

行走在三滩村,三滩大桥连通雅砻江两岸,成片依山而种的芒果树映入眼帘。在距离雅砻江边不远处,还有新打造的傈僳族非遗文化传习中心,不少游客正在游览。

“要多条腿走路。”张先华说,“山上绿了,河里清了,环境这么好,也要把旅游业发展起来。”

借助打造三滩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契机,村上选择在雅砻江边建成傈僳族非遗文化传习中心。在这里,游客既能近距离欣赏雅砻江的水之美,又能体验傈僳族火草麻布纺织、刺绣,体验傈僳族手工艺品和特色服饰,品尝傈僳族手抓饭,很是惬意。

河湖清助力产业兴,三滩村并非个案——

德阳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主要发展水稻、川芎和晒烟,是“产业大村”。结合创建“解放模式”,在村级河长带领下,村上探索兴建“生态发酵池”12口,将秸秆、杂草制成有机肥还田,解决了秸秆、杂草直接抛到河里产生污染的问题。

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中坝村,是青木川古镇到曾家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节点,村域内二岔河长15公里。在村级河长带领下,村上深入开展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打造月台花溪谷农旅文综合体,让村民有幸福感,游客有体验感。

……

“有人护,管得住,水清亮,产业旺。”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将持续把生态优先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依托农村河湖独特的自然禀赋,大力创建生态品牌,培育绿色农业、文化旅游等环保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民生福利”。(责编/陈贤凤)

编辑:杨博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