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1月上/第1期
他们,在乡村写就精彩
2024-01-05 11:4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点豆花不能急,要一点一点地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023年12月30日,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马安小镇农场内,明虹正在教游客点豆花。

硕士毕业的明虹,原是四川大学的老师,如今她不仅是马安小镇农场的农场主,也是农场的“农耕研学指导师”。

这个职业,在马安村还是“头一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一个又一个新职业在乡村里冒了出来。如“海归”施国平到蒲江县明月村,当起了乡村规划师;“90后”王伶俐大学毕业后回到崇州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经理人;企业家张俊春返乡后,到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碧峰村做起了乡村运营师……越来越多的乡村新职业从业者,在乡村书写精彩,为乡村发展助力。

竹编大师手把手教授村民竹编技术。供图/青神组

集约化产业化催生“新农人”

眼下虽是农闲时节,但富顺县代寺镇草茂村村民谢勇并不清闲:当地姜农需要耕地,50多台农机需要检查调试。

谢勇是土生土长的代寺镇人,过去一直在外地打工。2016年,返乡创业的他拉着4个年轻人,购买两台农机,流转200亩土地,成立富顺县宏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宏源合作社”),当起了全职专业“农机手”,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从成立时的5个人,到现在的108人,几年时间里,宏源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流转土地1500余亩,拥有大小农机50余台,培育专业“农机手”8名,能提供全流程农业社会化服务。

“虽然全年都要忙活,但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这几年,忙着探索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购买各种农机、筹建烘储中心、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的谢勇,也从一名专业“农机手”,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理人。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秋收时节,宏源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万余亩,按每亩盈利40元来算,净收益达80余万元。”

“新职业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需要。”富顺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黄声剑介绍。富顺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为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从2018年开始,富顺县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的高度专业化,这为一些专业人才提供了舞台。比如在农业向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迈进的过程中,对接市场需要懂农业、懂运营、善管理的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负责人等,机械化作业需要植保无人机手、收割机手、旋耕机手等专业“农机手”。

像谢勇这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是“农业经理人”的重要人员。2019年,农业经理人这个新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经理人。供图/富顺组

记者在了解中发现,在四川广袤乡村,农业经理人大多是种养能手、农机农技人员、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负责人等,他们对国家政策和农业技术都比较了解,在统筹资源、激活市场、带动致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着10余年种植经验的任素茂,是汉源县的一名农业经理人。与谢勇不同的是,任素茂专注于技术攻关,让甜樱桃提质增效,包括探索甜樱桃规范种养方法、打通水果流通环节、做实供应链市场等。

2022年,在任素茂提议下,汉源县各大合作社抱团发展,组建汉源农业商会,打通销售、技术等方面的壁垒,让汉源甜樱桃走俏。

乡村主播正在挑选农产品。供图/汉源组

新形态新业态引来“新群体”

李萍是土生土长的汉源县人,过去一直在外面做生意。2017年,返乡创业的她发现:“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乡村休闲游很火热。”

2019年,李萍回到三强村,将自家6层小洋楼重新装修,办起花间曼民宿,成了股东也当起了民宿管家。这样的工作让她觉得很新奇,却也有点力不从心。

“我以为民宿管家就是‘服务员’。”李萍说,工作起来才发现,除了做日常民宿管理工作外,还要懂文旅知识,会规划旅游路线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地处孟屯河谷核心区的上孟乡日波村,把民宿产业作为特色重点打造。图/肖勇

好在有了民宿联盟后,李萍的“烦恼”迎刃而解。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以观花赏果为主的乡村旅游,逐渐在汉源县兴盛。这也丰富了乡村产业类型,推动了民宿、研学、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兴起。”汉源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邱蛟介绍,三强村随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花海果乡核心区创建,迎来发展机遇。为把游客“留下来”,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村民陆续办起了民宿、农家乐。

“新业态发展催生出新场景、新要求,使得民宿管家、乡村主播等新职业在三强村流行起来,也为村民提供更多样的就业选择、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邱蛟说。

2019年,三强村由民宿企业引领,村民抱团发展,成立了民宿联盟,帮助村民提升服务水平、规范民宿标准等。如今,民宿联盟已吸纳81家民宿主的加入,李萍就是其中一位。

“和酒店相比,民宿更有烟火气,顾客也会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向民宿联盟成员“取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李萍发现,要成为合格的民宿管家,需要与顾客有更多的互动,如帮顾客安排交通路线和游览路线、陪着喝茶聊天、制作特色点心等。

“我们民宿的回头客特别多,很多顾客都和我成了朋友。”李萍告诉记者,她家有20间客房,价格根据房型、季节不同,从400元至1000元不等,旺季常常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和李萍不同,2019年返乡的冉可七,把目光投向农村电商领域,在三强村当起了乡村主播。她不仅帮周边农户解决了鲜货卖不出去的困扰,还带动村民学会了短视频拍摄、直播卖货等技能。

“新业态中催生的这些新职业,随着职业标准不断提升,也将‘反哺’新业态的生长。”邱蛟介绍,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汉源县中高级电商人才数量分别为214人、235人、264人,基础电商人才破千人。

乡村转型发展有了“专业队”

在过去,农业曾是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的支柱产业。如今,随着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现代农村画卷徐徐展开,明月村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

成为示范的还有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走进竹艺村,只见竹编博物馆、竹编体验馆、咖啡店等蓬勃生长,业态十分丰富。

在成都市,像明月村、竹艺村这样的示范村,还有很多。而在美丽新乡村转型发展的背后,涌现出乡村规划师、乡村运营师、乡村工匠等一大批新职业。

2010年,成都市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全市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对乡镇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技术把关。

2013年,受蒲江县政府邀请,“海归”施国平从上海市来到明月村,当起了乡村规划师。有了规划先行,明月村从昔日贫困村变成“明星村”,这也让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眼红”。

2017年,谋求转型发展的铁牛村,向施国平抛出“橄榄枝”:担任铁牛村的总规划师。

施国平来到铁牛村后,把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理念引到这里,用“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生态种植法打造生态柑橘示范园,提出“柑爸柑妈”柑橘果树认养计划。

随着生态柑橘示范园的持续“出圈”,铁牛村也从单一传统农业村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乡村。而在铁牛村安了家的施国平,也成了村里第一位“新村民”。

同时,施国平还将他在铁牛村拥有“诗与远方”的乡村生活,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慢慢地,越来越多“新村民”来到铁牛村,扎根铁牛村。

比如,施国平的太太,留美生物学博士赵璟,放弃个人专业,在村内组建社区教育中心;2021年,在某跨国公司任职的郑松梅辞去工作来到铁牛村,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同年底,郑松梅在英国留学的女儿放弃深造机会,来到铁牛村成为一名“新村民”,参与当地文旅发展公司的运营工作……

过去几年里,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汇聚到铁牛村,成为“新村民”。“新村民”按照专业所长,分成了教育公益、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7个板块,与300余名候鸟型“新村民”、200余户本地村民,共同探索铁牛村发展新路。

如今,村内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犹如一幅乡村美学写意画的铁牛村,已然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示范。

和施国平一样,成了乡村“新村民”的,还有乡村规划运营师曹荣平。

2018年,德阳市旌阳区启动全域振兴实践,并决心将孝感街道红伏村作为乡村振兴样板村发展。同一时间,擅长乡村规划建设、运营发展的曹荣平,带着团队,住到了红伏村。

随着咖啡、民宿、餐饮、研学等新业态在人气与流量方面渐入佳境,红伏村逐渐成为共享城乡资源的双向引力场。

如今的红伏村,农田阡陌与红砖瓦房相依,咖啡、非遗、研学等新业态蓬勃生长,整个村子如坐落于田园之上的文化园区,分外美丽。

2022年起,曹荣平还带领团队发起“加乡主理人计划”,持续招募品牌主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人群入驻乡村,共建、共创、共享新乡村。(责编/蒋筱青)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