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10月合刊/第19-20期
彭州市宝山村:老牌强村践行新理念
2023-10-24 11:0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实践与思考:彭州市宝山村,素有“西部第一村”之称的老牌集体经济强村;芦山县飞仙村,共同富裕道路上集体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两村虽然相隔200多公里,却有着相似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禀赋。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上,两村都注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宝山村凭借其前瞻意识、雄厚的历史积淀,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底气十足;飞仙村积极盘活整合资源,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两村发展阶段、发展“能级”虽有差距,但都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放大优势,走出卓有成效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宝山村打造的帐篷酒店。供图/宝山村

绵延起伏的龙门山尾端,是白水河的冲积带,在群山环抱中,坐落着一个美丽而富裕的村庄,这里资源丰富,春夏秋冬美景各异,它就是享有“中国爽村”“西部第一村”美誉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

改革开放以来,宝山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当初的“林戴帽、果缠腰”到开矿场、修电站,再到成立固定资产达109亿元、拥有28家子公司的宝山集团,成为人均收入超8万元的“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老牌集体经济强村宝山村提供了怎样的经验路径?近年来又释放了哪些发展新活力?9月26日,记者走进宝山村,探寻其振兴路径。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

50多年前的宝山村,“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全村人均口粮仅71斤,年年等着国家救济。1966年,因工伤致残、双目几近失明的共产党员贾正方回到村里,怀着对家乡最深沉的爱,他抡起了向贫困开战的第一锹,立下人生最响亮的誓言:“山区穷,共产党员的志气不能穷;山区落后,共产党员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落后。”

在以贾正方为代表的村干部的带领下,宝山村人艰苦求索:20世纪70年代,改土造田715亩,造林2万亩,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抢抓改革开放机遇,发展“一矿二水三加工四林业”,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确立了“立足本地、向外发展”的思路,推动产业空间转型、结构调整和集体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宝山村的奇迹,归根结底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彭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任国峰道出了宝山村“造富”的密码,即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抓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锻造出一支能打胜仗、敢于牺牲的“宝山铁军”,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如今的宝山村,继续坚持将支部建在产业项目上,发挥以村党委为核心,村党委、村委会、集团公司经理会“三套班子一套人马”的组织体系优势,探索出“党建+产业+治理”的一体化融合治理模式。

以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机制

宝山旅游文化节、太阳湾蔷薇花风车节、冰雪温泉嘉年华……如今,宝山村2万亩森林资源,既是“生态宝山”的最亮底色,也是“富裕宝山”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宝山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集体经济生态价值多元转化。通过工业反哺、旅游带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山地运动、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三大产业体系,成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器”。2022年,宝山村旅游收入达到1.8亿元。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要实现共同富裕,首要问题就是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转化集体经济价值?

村党委坚持以效率为导向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公平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集体控股、村民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模式。

“比如,通过创造性地进行‘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将森林资源转化为集体股份入股到集体企业中去,既保证了森林不被破坏,又保证了植树村民得到一份额外收入。”四川宝山村庄发展学院院长张金文道出经验。

“宝山村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工资、奖金、工龄折资入股分红、按能力大小限额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入股分红、福利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使得村民、职工始终是集体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利益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嫣补充道。

释放“人才是第一资源”巨大能量

“宝山村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党委班子始终坚持用开放、包容的思维来吸纳人才。”作为宝山村引进的管理人才,“新宝山人”张金文对贾正方早年提出的“招、引、请、聘、送”人才“五字原则”很是推崇。

“招,就是根据岗位需要,到大中专院校招收专业毕业生;引,就是招郎选媳重视高中以上文化;请,就是请大中专院校的讲师办学习班;聘,就是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做顾问;送,就是送有志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张金文说,“这‘五字原则’ 营造出宝山村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环境,也为将现代企业制度成功引入集体经济管理,为宝山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016年,“四川宝山村庄发展学院”挂牌成立,打造乡村发展人才培育基地成为宝山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新目标。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办学方针,开发了以党史学习、集体经济、乡村建设、返乡创业等为主题的特色课程,构建了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产业实训为主要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覆盖全川的现场教学网络。自成立以来,已承办全国各地各级培训500余班次、5万余人。

截至2022年,宝山村共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55人,各类技术型人才185人,为产业和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责编/黎梦竹)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