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农业体系,用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使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赢”。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三河村招聘职业经理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供图/沿滩组
9月25日下午3点,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三河村党总支书记韩家友来到村会客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监督施工质量与进度。随着这栋三层楼的建筑拔地而起,三河村集村史馆、会客中心于一体的全新农文旅项目也将揭开面纱。
打造农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旅游,是三河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径之一。依托土地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三河村集体经济收入13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689元,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360万元。
一个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何在短短几年之内扭转局面,实现租金、股金、薪金、奖金等“多金齐收”,蹚出丘陵地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选准产业优布局
集体经济“雪球”越滚越大
三河村是沿滩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曾经由于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土地长期撂荒,村集体无任何经营性项目。
“过去,村里到处都是撂荒地。现在,全村土地都‘活’了。村民们忙时耕地,闲时务工,还能拿集体产业园分红。”三河村九组村民周尤纯一路见证了村子的蝶变。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之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有效的增收途径。复耕撂荒地便是三河村发展集体经济迈出的第一步。2019年,三河村争取到乡村振兴发展项目资金,通过托管、以地折股等方式,将 220 余户分散细碎、宜机化率低、荒芜的承包地统一复耕代种,有效改良土地412亩、整治撂荒地585亩。
“以前土地送人都没人愿意种,整治后土地增值了,大家都抢着种。”韩家友欣慰地说。在相关部门谋划、支持下,近几年,三河村持续进行土地整理和地力培肥,有效改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地力大幅提升。目前,三河村发展的1000亩标准农田,全部成为高产田、致富田。
2021年,三河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市委组织部的结对帮扶村,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化项目支撑,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由党支部和党员领办,建成农业产业示范基地2个,重点产业7个,形成以高粱大豆套种为主导,花椒、西瓜、稻鱼稻虾为特色的产业布局。
随着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三河村又将目光投向农文旅产业,融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等新型业态,规划打造多个集体经济项目,加快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美丽休闲新村。
同时,三河村着力构建“农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要素组合运作,实现产业增收、土地流转、资产租赁、就业收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创业经营等多重收益,村级集体经济“雪球”般越滚越大。
如今的三河村,田地相连成片,道路水渠纵横交错,高粱瓜果枝繁叶茂,一派欣欣向荣。“壮大产业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我们不但要抓产业,还要抓就业、抓生活品质。”韩家友表示,三河村将不断加强党建引领,以“文坝小院”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公益事业、环境卫生整治、文明乡风改善,致力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破”“立”结合闯新路
和美乡村“红利”越享越多
发展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三河村的集体经济聚力产业发展,也遇到过瓶颈、走过弯路。
起初,对于撂荒地整治,土地托管、折股到集体,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认为“集体经济跟我没关系”“自家地撂荒没碍着别人”“开荒修路会让土地‘缩水’”……种种质疑摆在村“两委”面前。
“不开好头,谈何发展?”于是,一场破除老旧思想的“观念变更战”在三河村拉开。村“两委”每天走村入户宣传政策,讲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连续奋战数月,终于得到全村人支持。
头两年,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里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收、怎么卖,全靠村“两委”常职干部轮流照管。“我们太过理想化了,不算发展集体经济,村‘两委’已经有忙不完的日常工作。”三河村村委副主任刘弟平坦言,由于农业产业牵扯面广,干部们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韩家友说,既然村“两委”兼顾集体经济无法取得好成效,那就找一个专职管理人才,建立一套新的发展体系,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提速发展。随后,三河村聘请了农业能手、职业经理人张澜,全程负责产业园的耕种防收产销各环节。今年初,在多方考察调研后,张澜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发展中,创新“稻虾轮种”模式,将直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约50万元。
“目前,我们1000亩的集体土地,其中800亩发展高粱套种大豆,200亩发展稻虾,同时发展订单农业。”张澜介绍,高粱是三河村的传统产业,在当地政府牵头下,郎酒集团与三河村签订了收购协议,订单收购全村高粱。
58岁的周尤纯是受益村民之一。“以前我只种了1亩地,现在土地平整后,我有余力种3亩,高粱成熟时也不担心卖不起价,订单收购价始终高于市场价,保护农民利益。”通过高粱套种大豆,周尤纯年增收5000多元。59岁的村民陈谋仙,将全家近5亩地全部入股到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通过复耕充分发挥其价值。平时,她就到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务工,每天有60元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土地入股分红,每年增收4000多元。
不仅如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还自主经营,开起了集体经济餐厅,开辟助农销售渠道,带动土鸡、土鸭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是仅仅追求集体账户上有钱,而是让更多的钱进到村民口袋里,让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脚步更踏实、走得更稳健。”韩家友说。(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