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9月下/第18期
第一书记来履新
2023-09-22 11:2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图/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时间的脚步匆匆向前,扬起奋斗者的汗水。随着驻村帮扶工作持续推进,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平昌县,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正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乡村建设美景如画,产业发展气势如虹,善治村庄和美与共……2023年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启动,履新的第一书记们相继到位,看他们如何继续绘就这幅“大巴山居图”。

易鑫(右)与村民话家常。

从“坐机关”到“走田头”

易鑫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复兴村驻村第一书记,中共平昌县委组织部公务员股工作人员。

日志8点,与村“两委”干部开驻村工作碰头会;9点,召集村民就明年医保征缴政策进行讲解;11点,看望脱贫户雒仕福老人;13点,拜访老党员罗祝昌,听取村子发展建议;15点,查看村集体辣椒种植基地;16点,与村“两委”干部讨论集体经济发展情况;17点,到镇上汇报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19点30分,到办公室核实脱贫户和监测户今年收入情况,录入表册;21点30分,回宿舍休息。(9月4日)

8月28日一早,易鑫发了一条朋友圈——“新人来报到啦”,配图是前往元山镇的公路指示牌。这是他向组织递交驻村“请愿书”的第六天,“申请很快就被批准了,既意外也激动。”尽管从小在县城生活长大,工作后辗转党政机关多个部门,经手的都是政策性较强的工作,但面对接下来两年的驻村工作,易鑫依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刚报到时,热情的村“两委”干部、井然有序的工作安排、组织贴心的生活关怀,让“新人”易鑫如沐春风。但不久,村民闲聊的话传到易鑫耳朵里,让他有些“不好受”——“听说新书记是城里人,又在机关坐惯了办公室,搞得懂农村的事不哦?”“我看悬!多半走个过场就回去了。”

还没来得及“挣表现”,易鑫又遇到一起纠纷,村里修路的运土车来来往往,频繁振动导致一农房出现裂缝。村民向村“两委”讨说法,要求赔偿上万元。自认“有工作经验、处理问题信手拈来”的易鑫此时却是“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随后,村“两委”干部很快联系专家对农房进行鉴定,并协调相关部门、施工方、村民多方座谈,明确责任,最终赔偿村民3000多元,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全程围观”的易鑫这才明白,农村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于是他开始向书本学,学“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各种惠民政策;向村干部学,学走村入户与农民的交流方式;向“土专家”学,学各种农业基础知识以及实用技巧。

如今,易鑫已经从“坐办公室”的机关干部变成跟群众打成一片的“村里人”。“用心用情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交出群众满意的答卷。”易鑫对未来的驻村路有了更明晰的规划。

何永刚查看高粱长势。

聚焦增收致富 贡献税务力量

何永刚,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桃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人事处(党委组织部)一级主任科员。

日志:7点,与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工作;11点,回村委会整理资料,集体研判脱贫户收入;14点,召开驻村工作队会议,研究税务助学、道德超市、五星家庭评选实施方案;16点,查看村集体高粱基地生长及虫害情况;19点,沿着村道散步并与村民摆谈,收集意见建议;20点30分,回村委会记录好当天工作情况;21点,回宿舍休息。(8月29日)

“针对困难家庭,持续开展税务助学、困难救助,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户增收;针对产业发展,继续抓好高粱和小麦轮作种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针对人居环境,加强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进一步做好道德超市积分评选活动,促进乡风文明……”自7月26日到任以来,短短一个半月,何永刚已经走访了100多户村民,驻村记事本上写满了工作事项。

“我是农村娃,回到农村,帮助农民过得更好,为乡村振兴出力是理所应当的。”谈起主动请缨驻村的初衷,何永刚的理由朴实而真挚。正因如此,从省税务局人事处干部到桃花村第一书记,他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

不了解村情民情,他便向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请教,与村“两委”干部推心置腹地沟通;摸不透产业发展,他就天天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翻看前期工作资料。“上一轮帮扶工作已经铺好路,我要跟村‘两委’一起把这条路走好。”何永刚说,桃花村在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有了明显成效——党组织变强,村容村貌变美,乡风更加文明,产业发展有了方向,村民对税务帮扶有口皆碑,自己开展工作得心应手。

但今年天公不太作美,高粱种下去的几个月,旱情一直比较严重,何永刚到处想办法,找来七八台抽水设施,和村干部每天早晚带着村民抽水抗旱;8月中旬后雨水又特别多,他周末都守在村上,天一晴就组织抢收,尽量减少高粱霉烂。目前高粱已收获近200亩,经测算,产量仅略有减少,算上增加的面积,总产值还是比去年翻了一番。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今年高粱小麦种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短板,想办法谋划帮扶事项,让农作物旱涝保收,助力良田丰产。”何永刚表示,他将用实干为产业发展“护航”,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措施,为帮扶地产业增收贡献税务力量。(责编/陈文娟)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