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系统阐释了事关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为我们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认识把握“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也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理论高度、历史深度、实践力度。第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百年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正反两方面经验都充分证明了的历史结论,“两个结合”是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空间。第三,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有独立的精神品格,根本在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从“六大契合”认识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涵要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各自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但在对世界本原、辩证方法、社会实践、历史发展、理想社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等科学论断十分契合。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辩证方法的认识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身、崇德、劝学、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同样强调系统观念、整体性。比如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讲“天人感应”,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践的认识相契合。马克思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十分注重实践,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人伦。第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理想,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对“人之为人”的尊重,对人作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关注。第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马克思主义重视劳动、劳动人民相类似,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口规模、政治制度等,孕育了重生产、重劳动的农耕文明、耕读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东方特征的“乡土中国”。第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立理想社会的认识相契合。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大一统”的实践,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刻认识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以文化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要着力推动古籍保护和活化利用。坚持守正创新,让古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凸显、作用更突出。建成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探索建立古籍保护体系。加强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晒书”、修复体验、古籍进校园等品牌活动。二是要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让文物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深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实施考古资源调查及黄河、长江、石窟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是要着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提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融入当代、融入生活。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认定支持一批传统工艺工作站,全面推进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四是要着力加强中华文化艺术表达。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更多蕴含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加强传统文化主题创作,新创音乐剧《三星堆》、话剧《苏母》等一批舞台剧目。大力振兴传统剧种与曲艺,实施“百戏传承”计划,办好艺术节会赛事活动等。五是要着力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巴蜀文脉,办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走向世界。(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