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松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全面总结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从学理上深入研究“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具体论断是针对欧洲社会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同时其理论表达也具有浓厚的欧洲文化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些论断完全可能不再有效,将其直接照搬过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已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但是,这些具体论断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却是超越特定文化背景的,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因其真理性力量而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接受的,正如对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接受一样,这里无所谓东西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域外的思想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西方文化同中华文化的结合,而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特定的文化形态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居于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在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而呈现出不同于“一个结合”的理论特质。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里将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并列,意味着在“一个结合”的理论架构中已经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因素,现在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单列出来并不是对“第一个结合”的否定,而是更加突出历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但是,又不能只是简单地从强调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而要看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使我们党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高的认识。“中国具体实际”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其本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放在“一个结合”之中时,它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观念事实”被把握的,这是以一种外部视角在看待中华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种观念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其本原而言是理论与观念的结合,当二者并列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将不仅在事实层面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互动,而且将在规范层面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话,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规范性的意蕴,这是以一种内部视角在看待中华文化。从表述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时,并没有简单地使用常用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等表述,而是突出了“优秀”的限定,这意味着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文化不是宽泛意义上的中华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筛选过的、排除了封建性糟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这里内蕴了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彼此契合基础上相互成就,进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彼此靠拢和融合发展成为可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真理性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注入而带着中国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而得以重塑自己的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因此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实现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化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现代文明相协调。在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开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水乳交融,进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由此生成。
“第二个结合”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传承,三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铸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此,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能简单地把“第二个结合”局限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内,而要以全局性的谋划整体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不断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进而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本文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C22ZDYC25)资助](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