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8月下/第16期
深刻把握三苏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2023-08-22 16:5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徐光华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三苏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三苏家风中汲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是国有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从“读书正业”中汲取“学”的精神营养。“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洵的父亲苏序定下的治家理念,在苏氏子孙中播下了读书的种子,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苏序并非读书人,但他非常重视读书,积极倡导子孙读书,为此倾其钱财,购置大量书籍。苏洵27岁始发愤读书,著书立说,并悉心教授二子。“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无疑是苏轼、苏辙最好的成长环境。“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一生读书不倦,广博的学识修养、优秀的思想品质、崇高的道德风尚,为其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和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不论顺境逆境,苏轼始终坚守理想、践行初心。“读书正业”的文化底色和思想启蒙,其精神的深邃性和价值的本体性,充分体现着以经世济民之心涵育家国情怀的思想原点,诠释了重学习、树理想、守初心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为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思想沃土。

从“孝慈仁爱”中汲取“民”的精神内核。苏轼的曾祖父苏杲“轻财好施,急人之难”,祖父苏序“谦而好施,甚于为己”,苏轼“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以自身修养为基础、以仁爱为核心、以忠于国家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归宿,是对人民的仁爱、对国家的忠孝。苏轼灭蝗虫、拾弃婴、抗洪水、筑苏堤、办学校等实践,无不彰显其“民者,天下之本”的从政理念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仁孝精神。“孝慈仁爱”蕴含的精神财富,对当今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地处理社会矛盾,正确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树牢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建设有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的服务型国企提供了重要遵循。

从“为政清廉”中汲取“廉”的思想智慧。“山空寂寥,或啸而嬉,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苏洵把一生清白、洁身自好的优秀家风,传给了苏家后人。“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洵之妻程夫人的谆谆教诲犹如苏氏子弟心底的一盏明灯,成为他们廉洁为官、清白做人的精神路标。苏轼有言:“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廉洁之本在于自律、在于筑牢思想防线。他“为政清廉”的律己准则和文化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政之性赓续价值取向的政治规范,诠释了以“廉为官程”的执政理念和道德人格,为反腐倡廉提供了理论基础、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催生扬善抑恶的清风正气,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参考。建设清廉国企,其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秉承三苏廉洁家风,带头做到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将廉洁建设由“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构建“家风助廉”长效机制,守好家庭这片“廉洁港湾”。[作者系泸州市兴泸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责编/张微微)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