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2023年7月上/第13期
蓬溪县牛角沟村:擦亮“中国红军第一村”名片
2023-07-07 15:1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当年,旷继勋率部起义期间借住过我家老屋,他们穿的衣服虽然和国民党军一样,干的事情却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们行军会主动避开庄稼,向百姓买粮会给钱,借粮会打借条,不要老乡一分一厘,后来我父亲才听说他们叫红军。”遂宁市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蓬溪起义指挥部旧址前,71岁的牛角沟村村民舒维吉回忆起父亲讲述的那段历史,依旧难掩对红军的崇敬。

牛角沟村,因山沟形似牛角而得名。1929年6月29日,川军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带领全旅4000余名官兵,在牛角沟村发动震惊全川的蓬溪起义,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建立了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牛角沟村深挖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图/晋强

红色旗帜在这里升起,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近年来,蓬溪县以“中国红军第一村”暨牛角沟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为契机,深挖红色历史、整合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旷继勋牛角沟起义纪念碑。图/晋强

“红色资源”串联成片

漫步牛角沟村,别致民居依山而建,青绿田间小溪潺潺,红军元素一步一景……红色底蕴赋予村落庄严而宁静的气质。登高俯瞰蓬溪县烈士事迹陈列馆,外形似一颗红色五角星破土而出,寓意革命的星星之火自此燎原。

一队参观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步入陈列馆,接下来的行程,他们将沿着旷继勋等革命先辈的足迹,途经“起义纪念碑”“红军步道”“藏兵崖”“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景点线路,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这样的参观团队,自“中国红军第一村”于今年1月18日开园以来,牛角沟村已经接待约36万人次。早几年,任谁也想不到,曾经山高路远的困难村能有如此热闹景象。

“过去牛角沟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地域局限一度成为乡村发展的阻碍。”大石镇党委书记邱志敏介绍,蓬溪是中国革命老区,以牛角沟村为核心的蓬溪起义遗址是重要支撑。2019年以来,牛角沟村先后实施了三次改造提升,一步步将单一零碎的红色资源串联成片。

“村里很多人都是听着红军的英勇事迹长大的,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群众工作很好开展。”牛角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勇还记得,2019年3月首次提出打造“牛角沟起义旧址”时,涉及全村大量土地、房屋、墓地的搬迁。然而,不到10天时间,村干部便挨家挨户做通解释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全力配合。“有的村民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老物件,不少村民还到项目现场帮忙。”王勇感慨道,党委重视、干部给力、村民支持,在牛角沟村的发展道路上缺一不可。

去年5月,牛角沟村改造提升再“提速”。以“中国红军第一村”为目标,牛角沟村开展了“红星照耀、追梦前行”“红色馆藏、精彩回放”“红心向党、砥砺奋进”三大组团打造。

“我们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让游客更明显地看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蓬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祎说,改造提升,其目的在于把“小主题”做成“大文章”,彰显革命时代的多重意义,将零散的现场教育点有机整合,赋予当地独特的文化属性。

“红色旅游”带民致富

“在90多年前,起义部队总指挥旷继勋率部从这里出发,拉开了历时40余天的蓬溪起义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6月21日上午,蓬溪县烈士事迹陈列馆讲解员、牛角沟村村民唐春红,激情澎湃地向参观者们讲述那段历史。

同样的故事讲了数百遍,但唐春红却越讲越有劲。“每一次面对不同的人群讲解,都有不同的感动,让我想继续讲下去。”2020年前,还是一名留守妇女的唐春红,从未想过自己能像今天这般身着红军装、佩戴党员徽章,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解说。“人生换了个活法。”她说。

随着深挖旷继勋蓬溪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旅资产创新转化,牛角沟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修建红色记忆馆、红军小吃街、非遗文化街、儿童主题乐园,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多的村民因此受益。

“我们坚持全方位布局、全域性谋划,因地制宜打造配套服务项目,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做精品。”杨祎介绍,牛角沟村将与相邻的观音沟、广安沟、蓝莓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打造“一路一核三沟两园”,重塑乡村旅游格局。村子还将通过举办纪念活动、沉浸式演绎等方式,增加红色旅游阵地内涵,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一组数据印证了牛角沟村的发展:2019年以前,全村常住人口仅230人,截至今年4月,全村常住人口已经增加到870人。牛角沟村乘势而上,通过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打造柑橘产业园、精品粮油示范园、水果采摘园三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持续带动村民多元增收。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牛角沟村的发展才能驶入快车道,革命老区父老乡亲富起来、好起来的愿景才能实现!”王勇说,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5万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有望突破60万元。(责编/王瑾)

扫一扫观看视频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