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组织强 致富路更广
2021-11-15 15:0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文/本刊记者 冯雅可

“偶屋那个凼,就在那双河,山清水秀风光好,两河弯弯静静流……”每到傍晚时分,广安市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都会播放村歌《双河口飞出幸福的歌》,歌词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秀美富足的乡村画卷,唱出村民“精气神”。村歌背后,正是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发展优质蚕桑、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致富的生动故事。

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近年来,四川各地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火车头”

10月底,猴头菇迎来采摘旺季。武胜县双河村桑枝食用菌基地里,菌农们正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猴头菇进行鲜品打包或晾晒。“我们村桑枝菌种植主要是猴头菇、大球盖菇、白玉木耳、黑木耳等几个品种,平均每年能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60万元以上的收入。”双河村党总支书记潘朝云说。

双河村的桑枝食用菌基地,依托原有的蚕桑基地发展而来。如今,双河村不仅完善了蚕桑产业链,实现了变废为宝,更实实在在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在潘朝云看来,桑枝菌产业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是核心。”潘朝云说,经村“两委”商量决定,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村干部队伍入手,建立起村干部、村级储备年轻干部阶梯式选任培养机制,并综合年龄结构、性别组成、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对村干部进行优选调整,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干事能力。

村干部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对村内大小事务的处理也是得心应手。“提出发展桑枝菌产业,就是在综合考察结果、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效果、村民建议等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决定。”潘朝云说,村里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也提高了大家参与村内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双河村的成功并非个例。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是一个“孤悬”在大渡河大峡谷1600多米峭壁上的“云端上的村庄”,通过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从“云端”搬到峡谷。村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强村、特色产业立村、红色文化兴村、劳务旅游富村”的发展目标,抓班子带队伍,依托大峡谷景区自然景观、铁道兵博物馆等旅游资源打造文旅新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四川,越来越多的乡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构建起“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基层党组织在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和带动效应,进一步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家底”,让群众获得更多发展红利。

让每一位党员都发光发热

“在战旗村,党员们要经常问自己: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每一位党员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

从大力发展经济创办村集体企业,到发展农产品加工,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从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开始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到完成全村土地权属调整,成功敲响四川土地入市改革“第一槌”……在战旗村的发展历程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

近年来,一些年轻党员纷纷回到家乡,成为景区和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年轻党员参与乡村发展至关重要,他们更熟悉了解本地情况,也是村里为长远发展而培养的人才。”高德敏说,战旗村165名党员主动带头领办项目、参与村务,赢得了村民信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四川各地把党组织班子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选优班子、建好阵地,积极推行“好人治村、能人强村”,鼓励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农村优秀党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动力。

“以前我们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凯说,近年来,依靠党的好政策,村里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吸引了10多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建成家庭农场创业基地5个、晚熟柑橘合作社3个,连片建成晚熟柑橘产业园4000余亩。

村里有了当家产业,群众有了致富门路,去年打鼓山村群众户均增收3000余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今年“七一”前夕,打鼓山村党支部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荣誉代表过去。眼下乡村振兴已开新篇,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刘永凯说。

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顺向调整三村合,空间扩大资源多;农旅融合兴产业,羌家民宿有特色;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更兴旺……”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黄坪村流传着一段村民自编的顺口溜,赞颂当地通过“两项改革”发生的可喜变化。顺口溜虽有些不押韵,却是村民的心声。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则是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聚能。四川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全村一盘棋,共同谋振兴”,强化产业协作,推动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村史馆,馆内图文并茂展示了黑滩村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敢闯敢试、苦干实干的奋斗路,全村基础设施、群众收入、村民思想发生了巨变。黑滩村由原黑滩村、晒经村合并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原黑滩村是新安中国农业公园的核心区,以特色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导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而紧邻的原晒经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村民收入较低。

“村子要发展,必须要同心。”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思想统一是摆在村党总支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村党总支书记李仕斌带领班子成员到原晒经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摸底,逐组座谈、逐户走访,谈目标、谈思路,努力将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来。

随即,村党总支将两村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弥补产业单一、市场风险大等“短板”,发挥人力资源、农业技术、销售品牌等优势,推动产业协作、优势互补,连片规划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种植、乡村旅游等三大产业,实现村域均衡发展。

“小水果”做成“大产业”,“大园区”变身“大景区”,黑滩村走出了一条从“黑水荒滩”到“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2020年,黑滩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重团结、有眼光、干实事的基层党组织,更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本领硬的共产党员。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村美人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不断变成现实。(责编/蒋筱青)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