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大党建”引领“大群团”的探索和实践
2021-11-09 16:53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李秋雁 李相君 廖云鹏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群团组织改革的各项要求,聚焦强化政治职责、优化组织体系、彰显功能价值、转换服务模式主动作为,构建起开放多元、整体联动的“大群团”工作格局,在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中释放出群团活力、贡献出群团力量。

聚焦固本强基加强党的领导,事业根基更加牢固。市委坚持把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摆在全市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定落实群团组织领导责任,定期听取群团组织汇报,每年专题研究群团工作,开展全覆盖专题调研和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支持群团组织履职的若干措施》,有力强化了群团事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市县两级建立群团组织联席会议等制度,同级党委分管负责同志定期召集研究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大事要事。通过支持符合条件的群团组织设立党组、落实党建带群建促社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价制度等方式,推动群团组织围绕群众所急、党政所需、自己所能各展所长、整体发力,推出“智慧工会”“家庭教育生态圈”“创业中华·海归蓉漂”“有爱无碍”等服务品牌。市委大力破解群团组织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等问题,加强群团系统内外干部交流,将群团组织中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干部交流选拔到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使用,将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优秀干部交流选拔到市级群团组织任职,不断强化群团组织大有作为的价值认同。

聚焦激发活力优化运转体系,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完善“大党建”引领“大群团”的工作体系,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促进群团组织更好履职尽责。坚持“市级统筹、整体联动”推进全市各级群团组织改革。根据所联系群众的规模和结构性特点,规范区(市)县群团领导班子和机关机构设置、镇(街道)群团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采取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配备领导班子,市县两级工青妇组织领导班子100%配备兼(挂)职成员,提高市县两级群团组织领导班子、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常委会中基层一线代表和先进模范比例,强化群团组织代表性和组织功能。将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作为破解群团组织服务资源分散、服务力量薄弱等问题的突破点,市级层面健全群团联席会议等机制,通过每月群团组织工作例会、每季度群团组织改革项目推进会、每年度群团组织工作研讨会等方式,推动各群团组织从自成体系走向协同联动;区(市)县全域布局建设一体化枢纽型融入式大群团工作阵地,依托功能集成的综合性群团服务中心,构建“区(市)县-街道(产业功能区)-社区(企业)”三级群团服务体系,形成阵地共建共用、资源共享共优、工作共谋共推、力量共育共引的大群团工作新格局;镇(街道)、村(社区)支持群团组织服务项目入驻党群服务中心,实现阵地共用、功能互补。市县两级坚持政府与群团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研究群团组织议题,20余家部门与群团组织共同举办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大工作项目30余项,实现了群众满意、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聚焦中心大局奋力开拓创新,服务效能更加优化。坚持把群团工作放到工作大局中思考、把握和推进,改进创新思想教育引领方式,培育职工文学创作院、残疾人艺术团等群众性文化文艺社团13个,履行“团结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职责。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宣讲,群团组织协同开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主题宣讲活动3000余场,不断增强群众认同感。各群团组织面向工匠人才、青年人才、科技工作者等群体,强化人才招引、培育、服务全链条创新,建成成都工匠学院、蓉城巾帼学院、青年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全市群团组织通过线上平台号召广大家庭参与文化、体育、科普等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超230万人次,引导广大市民居家防疫。评选疫情防控专项五一劳动奖状99个和奖章558名、“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疫情防控三八红旗集体”20个。全市群团组织积极融入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协同联动维权维稳,工会、妇联整合法院、人社、司法等部门力量,建立健全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成功调解劳动纠纷7859件。成立区域性劳动领域社会组织联合会,吸纳社会组织70余家提供专业服务,扶持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368家,联合市场主体建成青年之家728个,吸纳73.3万名青年志愿者,有效提升成都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

聚焦服务群众线上线下“织网”,基层基础更加夯实。坚持将建强群团基层组织阵地作为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建设基层工会3.17万个、团组织5.8万个、妇女组织4726个、企事业单位科协369个、基层残疾人组织4703个。建成全国、省、市模范“职工之家”1647个,营造“青年社交场景”开展各类青年活动1.3万场,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79个、城乡社区妇女之家4448个、儿童之家4033个,实现线下阵地“无死角”。大力推进智慧化平台建设,通过自主建设新媒体平台、整合融入“天府市民云”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各级群团组织实现线上服务全覆盖,成都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均被评为各领域“全国十大微博”。市总工会运用市场化方式建成“职工普惠”APP,截至目前,注册用户已超465万人,孵化职工普惠服务项目年度覆盖职工超1.5亿人次。建强镇(街道)“党员干部+社会化工作者”工作队伍,全市选聘配备社会化工会工作者485名、青少年事务社工252名、残疾人专(兼)职工作者3205名,基层妇联专(兼)职主席、副主席1.2万名和执委6.2万名。将服务资源向服务群体最集中、工作环节最薄弱的区域倾斜,集中力量建成示范性群团综合服务体验馆16个,不断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可及性。(作者单位/李秋雁 廖云鹏 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李相君 成都市总工会)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