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几点思考
2021-11-09 16:50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裴泽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郑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价值命题和实践课题,首次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现代化道路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也把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与人民群众最大期盼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党的初心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来看,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共同富裕赖以支撑的物质条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久远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迫切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高质量发展,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支撑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前提

从一般意义上看,“富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形态,“共同”则反映着生产关系在分配、消费领域的价值体现,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人类社会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理想形态和美好状态。以此观之,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与执政理念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潜心构筑的思想蓝图和价值追求。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深刻阐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他指出:“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同富裕”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内涵。恩格斯指出:“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他还指出,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孜孜追求人民幸福、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共同富裕的发展取向,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而且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共同富裕及其实现途径作出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今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共同富裕被列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高度,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新高度。

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在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从价值层面看,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实践层面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浩瀚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定意义上讲,富裕本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和体现,既体现在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中,也体现在我们党逐步提出“三步走”战略的艰辛历程中。其中,我们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就是把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提升到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从中可以管窥富裕目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实现路径。因此,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最大限度释放出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巨大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力。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藉由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解放。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还指出:“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与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笃信实现人的个体解放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更高形态的制度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标志着“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而且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同时还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富裕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变得必要且紧迫。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关注“物的分配”到“人的发展”的跨越,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也是持续做大做好蛋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支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对象,也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也鲜明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坚持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中心。我们追求的富裕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镰刀和锤头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向世人宣示坚定而鲜明的人民立场。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承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把“金钥匙”,也是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真谛。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坚持以整体意义上的富裕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的“两个创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高度归纳和理性概括,鲜明揭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既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其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次从文明样态层面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指出了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和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它启示我们,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也不只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复兴。“两个创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图景:在广袤农村,群众普遍过上富裕生活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已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坚持以共同享有的富裕为中心。如果说“共同”是从过程层面揭示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特征,那么“共享”则是从目标和结果双重层面揭示共同富裕的价值归宿特征。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共同享有是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宿。其关系三个层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内在体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性富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推进的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和个别地区的富裕,更不是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富裕。二是全面共享。即全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内在属性的共享性富裕。它意味着以衣食住行为标志的物质富裕、以文化娱乐为标志的精神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代表的更高层次的富裕都集中迸发,共同构成共同富裕的价值尺度和表现形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共建共享。即完整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享有的共享性富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是拿来奉献的。共同富裕不是坐而论道,也不可能坐享其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造,需要不断完善公平分配机制,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先后差别和合理差距。

以制度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要全面释放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把舵定向、保驾护航。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越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越是要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不断砥砺共产党人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不断提高领导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本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撑。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归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各领域各层面充分彰显功能与优势的过程。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发展理念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旗帜和理念指南。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根本保障的发展取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从主体到内容再到区域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创新推进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变革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制度活力和治理效能;要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改革,发挥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向互促,进一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与自主创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扩大居民收入来源;要发挥好精神谱系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激励功能,教育引领全社会争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良性机制和文化氛围,齐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