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新农人”逐梦希望的田野
2021-09-10 17:3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本刊记者 周盼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民的真实写照。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各行各业不断助力“三农”发展,大型机械设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涌现出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务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川润地数字农业中心,技术人员通过监管平台查看农作物各项数据。供图/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

机械化+职业化 种地更高效

安仁镇旭成农作物种植专合社的生产基地是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内最大的专合社。每年春耕时节,各类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在田间随处可见。

生产车间里育秧机器轰鸣,不到一分钟,一盘标准的秧盘就被送入暗化室,等待下地培养。一万亩地育苗,设备满负荷运作,几天就能完成。麦田里,十几台无人机正飞旋喷洒除草药水。

在地里帮工的村民李昌明感慨:“现在种地都机械化了,像我这样60多岁的‘老农民’该退休了。”李昌明说,他曾是当地有名的种地能手,以前土地分散,春耕插秧全靠人,别人一天只能插5分地,他却能插7分地,这样的纪录在村里保持了几十年。如今他的孙子驾驶着这些大型机械设备务农,园区里几百亩连片土地,几天便轻松搞定。

走进旭成农作物种植专合社的育秧地,身着西装、脚踩皮鞋的万富旭颇有“老板”派头。而事实上,他是一名正宗的“70后”农民,也是专合社理事长,园区的新型职业农民。

万富旭是典型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他说,自己也曾是一名传统农民,埋头耕种着自家的几亩地,后来他发现周围很多农田都撂荒了,很是痛心。“田里刨不出金子,自然留不住人。”2012年,成都市启动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万富旭报了名,在接受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规模化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培训,并成功通过考核后,他成为了当地首批职业农民。随后,万富旭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把村民们闲置的农田流转过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结合现代农业技术革新,他从最多只能管理100亩土地,到现在能管理6000亩土地,每年纯收入达到300万元。

随着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化,万富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营管理和考察学习上,农田里的生产则通过雇用村里的农民帮忙。“春耕时节会请30人,最忙碌的时候,雇工超过100人。”万富旭说。

在大邑,像万富旭这样的职业农民有上千名,他们也被称为“种田CEO”,由这些职业农民掌舵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有上百家。每个公司或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强项,擅长耕整田、育秧、技防、收割等不同的农作物生产流程。由职业农民经营公司或合作社,再组成协会,成员之间互相认识、生意上互相合作。

万富旭介绍,大邑县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下设多个分会,包括蔬菜分会、粮油分会、畜禽分会等,各分会均由当地技术能手担任分会长。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协会交流中心还专门建立专家库,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博士会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研究解答村民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通过网络了解市场动态,同时参加行业学习以及考察来提升自己。”万富旭说,为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他先后到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培训学习,还前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考察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

专业化+数控化 跟上新时代脚步

透过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可以看出,政府、职业农民和散户农民之间,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正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壮大下逐渐形成。在农业园区中,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职业农民负责组织生产,少部分留守在家的散户农民将土地流转后,再以务工形式加入职业农民队伍中,成为农业工人。全新的生产关系既稳固了农业生产,保障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秧好一半谷’是我们农村的俗语,意思是育好苗是丰收的基础。”安仁镇新福社区锦谷麦香种植专合社农业服务育秧中心负责人付育英,每年开春时节都会在装料车间忙碌,“今年我们与合作的种粮大户一起商量,选择了‘荃优822’和‘晶两优’两个品种,它们具有抗倒能力强、成熟周期短、亩产高的优点。”

董国云是付育英的客户,今年他将自己在新福社区流转的近200亩土地托管给专合社用于水稻种植。“以往自己种田时,每逢春耕就头疼。苗子选不好就容易遭病虫害,请的工人不仅工资高,大面积插秧的时候还不好找人。”董国云说。

现在,通过推广“集中育秧”,合作社将人工、管护等成本一揽子“包干”。在种植环节,与其合作的农户仅需支付种子、薄膜等每亩地200元的成本。卖粮时,合作社还可以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一条龙”服务让种粮户省心又省力。

钟艳萍是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远近闻名的农场主。原本做农机服务生意的她,几年前弃商入农,在安仁、王泗和新场三个场镇承包了223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这么多土地的经营管理,都是由包括她本人在内的6个工人完成。通过6驾无人机,播种、撒药全在手机上操控,轻轻松松就可以将2000多亩土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现这一切,与近年来大邑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围绕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要求,与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是分不开的。

“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能让大田作物耕、种、收各个环节,都通过‘吉时雨’APP操作完成。”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平台系统,管理经营一家农场就像“农场经营游戏”一样简单。

“比如我需要收割和烘干,只需在APP上圈定地块,选择相应业务购买服务,确认下单,第三方公司会直接来完成作业。”整个作业过程,钟艳萍甚至都不用到现场。田块上安装了红外网络球形摄像机,能360度实时监控,在手机上就能查看作业情况。

“这套一体化物联网测控系统还能提供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自然灾情等信息,让农户护理成本降低20%~30%,管理效率提高40%~50%。”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数字农业平台已服务大邑县农田面积20.1万亩,有规模化农场主256个、农民2.1万人,年社会化服务营收1.3亿元。(责编/冯雅可)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