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
2021-09-08 17:54

南充市顺庆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因地制宜以实习行动突出特色、重点突破。为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更有针对性,南充市顺庆区组织力量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顺庆区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绘制了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庆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任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顺庆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但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提出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区委提出乡村振兴“十大行动”战略目标要求仍然存在着差距。客观分析顺庆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农村建设规划不统一。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对村庄风貌特色、建设规划的管控把关不严,对于展示顺庆区域优势、人文特色、乡村风格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效农业品牌不强。顺庆区农业高效品牌打造还需要提升,农业增效后劲不足,虽然有柑橘、食用菌、绿科禽业等农产品产业,但农业产业规模不够大,规模农业整体实力不够强,品种不够多,品牌名声还不够远,品牌效应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为农业增效、给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显著。

()人的作用发挥还需要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农村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引进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还需要加强。农民对乡村振兴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一些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严重思想。

()新型经营组织还需要壮大。顺庆区农村新型经营组织的作用发挥还需要加强,新型组织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发展后劲还不够足。

()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涉农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制还需要完善,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载体还不够多,农业技术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机制还需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量还需要加强,这些薄弱环节也制约着我区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顺庆区对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村社道路、水利设施、文化阵地等,特别是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有差距。

()生态环境建设不优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加上,村民乱堆杂物、乱放禽畜、乱倒垃圾等现象,“脏乱差”的农村面貌亟需改变。一些村民对燃放烟花炮竹、秸秆焚烧等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足,呵绿、护绿、育绿意识薄弱。

()精神文明建设不深入。顺庆区农村整体创建水平还需要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婚丧嫁娶、封建迷信等,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经纪人助产业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点。针对顺庆区土地撂荒严重、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必须大力探索产业经纪人机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建特色优质品牌,丰富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持续让群众增收致富。

1、建立撂荒土地代耕代种经纪人制度。土地撂荒是当前农村产业兴旺的难点和痛点,必须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要因地制宜,选点示范。要在重点村镇组织农业种植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开展代耕代种闲置撂荒土地试点,建立农户最低保障分红机制,实现农村承包土地满栽满插、全播全种,确保粮食安全。

2、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经纪人制度。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不断满足市场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要充分依托市内外农业科研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各乡镇要整合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商业银行、畜牧兽医站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党政部门力量,开展政策咨询、资金争取、办证服务、小额信贷等,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产业发展手牵手工程,支持实力强、业绩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孵化培育专业性人才,以大带小、以强扶弱,不断提高各类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建立农业产业市场拓展经纪人制度。农业企业发展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要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须依靠专业营销团队,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要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聘请专业策划队伍、营运人才、营销公司,积极对接市场,加强农业产业、农副产品包装、宣传、推介。建立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准入制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和特色扶贫产品商标注册,举办特色农产品采摘节、展销节、购物节等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网上订单模式,提升各类农旅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二)建立传承人兴文化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针对当前农村家风不良、民风不淳、精神匮乏等问题,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人机制,找准传承载体,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1、建立宗祠文化+家风家训制度。宗祠代表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宗祠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传统,宏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正确引导,正确规范,找准宗祠文化与传统道德的结合点,深入挖掘祠堂文化中家训”“家规“族规”的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晒家书、传家风”“讲家训、倡新风”活动,在祠堂里书写家风家训,创作最美家风故事墙、悬挂木质家风、张贴励志楹联,让祠堂成为基层先进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神圣的道德讲堂,成为党组织领导下传承文化、崇德向善的文化礼堂和文明殿堂。制定家族成员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每年开展一次以宗祠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的教育感化活动,向宗族后人展示道德情感、伦理法制、孝廉感恩和文明教化,传承并弘扬家风家训。

2、建立乡风文化+民情民意制度。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乡风文化,以乡风特色文化为引领,融入聚集功能,交际功能、信息功能、休闲功能、教化功能,建立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的乡风文化体系。要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新型文化人、乡土文化能人深入群众中,讲好身边事,传播正能量,了解群众呼声、掌控社会动态、捕捉苗头信息,第一时间回应群众所盼和社会关切,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搭建起连心桥,着力帮民困、解民忧、顺民心、促民和。

3、建立非遗文化+向上向善制度。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非遗文化,建立传承人认定、保护、激励机制,保护好非遗传承人,通过建立传承人名录,发放传承补贴,使他们有地位、有尊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搞传承,一心一意带徒弟。非遗传承人不能“坐等扶持”,要主动把非遗技艺、非遗知识融合到市场化过程中去。

(三)建立领军人聚人才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支撑。针对顺庆区各乡镇普遍存在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良莠不齐等问题,应建立自主培育与人才引进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领军人才,探索建立人才领军人机制,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1、实施头雁培养计划。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多举措引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同时可以通过竞、推、比、荐等方式,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选拔事业心强、敬岗爱业的管理性人才,在招引业主、龙头企业中选拔行业领先、实绩突出专业化人才,在退休党政干部、科技文化人员中选拔热爱三农、素质优良服务型人才,着力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能力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的中坚力量,形成头雁领飞,群雁跟飞齐飞的格局。

2、实施乡贤培育计划。乡贤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要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离退休人员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培育造就一批以德高望重的离退休干部、教师、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为骨干的人才队伍。深入挖掘本地乡贤人物及事迹,用乡贤文化涵养村民、唤醒村民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用典型影响乡村每个家庭,引领文明社会风尚,用榜样力量和精神标杆影响、教化、陶冶村民,真正让乡贤成为当地带头致富的领路人、解疑答惑的明白人、热心村务的好心人、嘘寒问暖的贴心人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人,充当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和“广播站”。要发现一批知书达理、德高望重的平民百姓,将其吸纳为乡村治理的网格员,借势借力,推动民事代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要积极引导一批乡绅贤达和成功人士回乡就业创业、参与地方建设,着力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形成示范,让群众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3、实施能手培训计划。开辟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培养力度,使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振兴前言阵地发挥应有作用。要组织开展精准培训,定期组织乡土人才观看科技电教片、外出参观学习,提升乡土人才整体水平;依托新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种养基地等办班上课、岗位培训、实地指导、技术交流等形式,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电子商务、创业技能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拓展思路,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组织涉农部门的专家上门服务,及时传授特色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解决乡土人才生产、经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致富本领。通过分层教育、产学结合、实行学徒制等,培养一批现代农业技术能手家庭农场主、种养殖专业户,使乡土人才的素质不断增强。定期开展区域性会员练兵交流,引导同业学员互学互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本领。

(四)建立守卫人护生态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是根本。针对农村面源污染较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较差、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探索建立生态守卫人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促成老百姓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建立网格网络机制。要整合镇村干部力量,分社落实网格员,分村、分片落实包村包片干部,确保责任落实无死角、全覆盖,做到环境整治、河道管护常态化。建立镇、村、社三级网络结构,构建起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切实保护辖区内生态系统,保证其内部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完整,进而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河长制”,把河道当成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致力打造“河畅、库美、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水系;试行“林长制”,聚焦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构建条块结合的森林资源发展保护管理工作新机制;推行“路长制”,重点解决公路及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让公路处处彰显绿色生态魅力。

2、建立互评互促机制。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离退休干部、教师的示范作用,用他们的言行影响带动周围群众自觉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发挥中小学生的劝导作用,逐步改变家庭成员不良卫生习惯;发挥公益性岗位的日常作用,力保村庄干净、整洁。建立家庭荣誉榜制度,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评比活动,张榜公示,以评促改,逐步解决农村垃圾乱扔、用具乱摆、污水乱排、农药乱施等恶习,培养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鼓励群众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把握重点、动态管理”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形成政府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管格局,建立投诉举报、巡查巡控、媒体曝光、舆论引导等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辖区生态环境工作监督管理,解决建渣乱倒、秸杆焚烧、房屋乱建、废弃物乱扔和散乱污的问题,确保农村田园生态科学利用、永续利用。

(五)建立带头人强组织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弱、社会两新组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必须积极推行组织带头人机制,选优第一书记、选强协会会长、选准乡绅贤达,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1、推行支部+第一书记模式。要建立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提升机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选优配强村党支部,选派有事业心、创新力强、热爱农村的优秀行政事业干部到重点村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形成支部+第一书记模式,既发挥好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又提升抓振兴促发展能力,当好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2、推行联盟+协会会长模式。坚持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农富农的原则,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挥基础作用,要吸纳金台本土企业、在外企业组建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联盟,选择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信誉的成员担任协会会长,形成联盟+协会会长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抱团发展,提升产业生命力和特色影响力。

3、推行自治+乡绅贤达模式。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作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遴选德高望众、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乡绅贤达,包括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担任会长,形成自治+乡绅贤达模式,提升村级自治能力和水平,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供稿:顺庆区金台镇人民政府 陈林海)

编辑:李静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