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金山银水”新彝乡
2021-08-24 11:2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马边县:在增收致富、扶贫扶志、移风易俗上下功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山水彝乡、秀美马边的美好愿景。

文、图/王兆伟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接合部,素有“金山银水”之美誉。长久以来,生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的群众,过着贫困的生活。

当工程机械在山间的坝子上平整出一块块土地、建设出一幢幢新居时,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陆续搬到这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更好的生活正等着他们。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住了几年了,越住越觉得好,房子宽敞、道路开阔、用水方便、互联网信号稳定……想想我们以前居住的山顶泥土房,变化太大了!”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乡茶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了三年多,村民叶正华依然很感慨,“搬到这里后,党员干部带领我们治理环境、发展产业,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清晨,茶叶村的山谷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怡人,潺潺溪水清澈见底,哗啦哗啦流向远方。向山腰远眺,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民居之间一条宽阔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向远方。在安置点文化广场上,叶正华和乡亲们闲聊着,怡然自得。

几年前,马边县将位于高半山原茶叶村的贫困户搬迁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生活设施条件更优越的茶叶村天空庙和鸡公石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通过资金整合、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等措施,安置点的村民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新生活新气象。

从茶叶村出来,沿348国道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50多公里,就到了乐山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曙光小区。该小区位于马边县雪口山镇黎明村二组,从2017年10月开始,搬迁群众陆续入住,至2020年6月搬迁完毕,聚集了周边8个村的村民,建有单元楼27栋,集中安置了593户2912人,其中彝族群众2644人。

曙光小区旁边,坐落着利用500余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修建的扶贫制衣车间。车间里,女工阿洛阿子和工友们正低头缝制衣物,她说:“我刚学这门手艺还不太熟练,但一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心也安定下来了。”

“有一口稳定的饭吃,我们老百姓的心就稳了,日子也就有奔头了!”阿洛阿子质朴的语言,是马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声。

扶贫扶智,点燃希望之火

“我想上大学,然后走出大山,如果有机会的话,再回来当语文老师教小朋友。”说这话时,“桐华培优班”学生阿培阿黑腼腆地微笑着。这个在民主镇小谷溪村长大的彝族姑娘,同家人一起搬进了新居,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扶贫难,扶智更难。易地扶贫搬迁不容易,搬掉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观念更不容易。从2004年至今,中央纪委定点帮扶马边已经整整17年,几十名干部接续到来,与当地党员干部一道,从教育入手,誓要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学生们在民主镇小谷溪村新学校图书室读书


2019年暑期,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挂职马边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陈劲松与省纪委监委下派马边县委副书记刘凤祁的共同推动下,借助马边县城一家中学提供的场地,“桐华培优班”开办了,来自当地8个乡镇的28个孩子首批入读。

“桐华培优班”效果很好,但覆盖面毕竟有限。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为契机,马边县积极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援彝资金等530万元,自2020年3月开始修建雪口山镇中心幼儿园,当年12月竣工。现有教职工13名,入学儿童191人,开设小班1个、中班2个、大班1个。

“我家祖祖辈辈没出过有学问的人,就到我这一代培养了两个大学生。”茶叶村村民粟玉全说,“家里收入很低,供孩子读书实在是很难。多亏了马边县党委政府和乐山市国税局,每学期给我们娃娃发放1000元的助学金。”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陈劲松说,从深层次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才是扶贫的根本,否则即使路修得再宽、房子盖得再漂亮,但如果人的观念没变,就谈不上真正脱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教育可能短时期看不到效果,但必须全力投入去做,只有马边的孩子有希望,马边才真正有希望。

移风易俗,春风化雨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全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7个、安置2442户10643人。”马边县委书记沙万强说,马边县坚持分类施策、规范治理,探索出一条安置点有效治理的新路子。

马边县立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族同胞数量多、占比大的特点,普遍建立党员先锋包片联系群众的制度,引领村民自发组建文明新风引导队、德古纠纷调解队、红白理事会等队伍,常态化开展公益服务,有力促进根除陋习,养成文明新风。

德古纠纷调解队是颇具马边特色的创新举措之一。德古,彝语意为德高望重的智者,在彝乡民间有口碑、有威望。近年来,马边认真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在充分尊重彝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把德古这一民间资源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

早在2015年12月,马边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 “赫勒阿支调解工作室”就在建设乡挂牌成立。时年66岁的赫勒阿支是一名彝族老党员,自1975年担任生产队长起,他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赫勒阿支调解的纠纷矛盾超过2000件,调解成功率近90%。

“马边探索推行德古调解,切实发挥德古在化解矛盾纠纷促和谐、革除婚礼陋习树新风、增进彝汉同胞感情促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沙万强说,下一步,当地将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继续发扬感恩向上、团结自强的马边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倾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真正让山水彝乡、秀美马边再展“新颜”。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