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双靠近三融合” 持续增收固成果
2021-08-24 11:2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大竹县:创新实施“双靠近三融合”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持续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文/《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 周盼

红墙黛瓦的楼房一栋栋沿地势铺展,平坦整洁的柏油路连到楼道单元门口,庭前屋后“微田园”生机勃勃……走进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眼前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俨然一个干净有序的小城镇。

“水电气三通,院坝卫生有专人打扫,可以种自己爱吃的蔬菜。”正在广场遛弯的69岁村民张梦书感叹道,“感谢政府哦!75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才出了7500元。”

大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利用“双靠近三融合”,有效促进安置点后续治理,让贫困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以产带迁,解决就业增收难题

在九银村七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小广场上,48岁的李光军正扶着生病的母亲散步。李光军原住在光荣村一组,2017年底,他与母亲两人搬进了现在居住的50平方米的新居里,新房条件好,出行、就医、务工样样都方便。搬迁后,家里的田地流转了出去,李光军自己也在安置点附近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就近就业。“我现在在醪糟厂烧锅炉,每月有2500元收入,从家到厂里走路只需要5分钟,母亲在家有什么事,我能第一时间赶到。可以说这个安置点不仅解决了我照顾母亲的问题,还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

在安置点内,像李光军一样的“外村人”还有416人,他们均来自月华镇的12个村。易地扶贫搬迁,给这些“新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更带来了持续增收的后劲儿。“安置点离场镇很近,附近有醪糟厂和鞋厂,能同时解决就业、增收两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的难题。”大竹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员工宿舍”是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祥华对九银村安置点的称呼。唐祥华介绍,安置点内有68位居民在其公司务工,因为距安置点近,员工也无须公司提供专门的宿舍。“现在,我们不用担心招工问题,员工能就近就业,照顾到家庭,达到搬迁居民和企业间的‘双赢’效果。”唐祥华说。

搬迁群众在安全点附近的工厂实现就近就业 供图/大竹组


“搬新地、住新房,致富才是目的。”大竹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大竹县遵循“双靠近”原则,即让聚居点尽可能靠近场镇、园区、乡村旅游区、产业基地、新村;让搬迁群众进城区、社区、安置聚居区、村民聚居区和交通便利区。同时,结合全县三次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三种融合方式,即“点镇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城镇居民转变,到场镇街道的餐饮、超市、市政等岗位就业;“点园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点业融合”,依托糯稻、香椿等产业基地,吸引搬迁群众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实现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就业。

目前,大竹县累计搬迁5185户1.57万人,建成“双靠近三融合”安置点65个,其中靠场镇服务业17个、靠经开区4个、靠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特色产业25个,带动搬迁群众月均增收1400余元。

因地制宜,好产业支撑好发展

沿着蜿蜒的山路,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漫山遍野的吊瓜藤爬满了架子。绵延上千亩的吊瓜基地,全年能吸纳不少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

“搬迁户大多与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务农是他们最擅长也不愿割舍的营生。此时, ‘点业融合’  就实现了搬迁群众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大竹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团坝镇农华村易地扶贫搬迁选址同样遵循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原则。依托村里的吊瓜产业,农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土地流转给专合社,不仅有流转金收,还可以去吊瓜种植基地务工,每天有60元的收入。”说起如今的生活,农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游云龙喜上眉梢。游云龙说,过去他们一家6口人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居住环境恶劣。2015年,他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在充分尊重搬迁意愿的前提下,2018年9月,一家人住进了安置点145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如今游云龙不仅能在吊瓜基地里做些除草、摘吊瓜、晒吊瓜籽的活儿,还能在安置点附近的大竹县就业扶贫车间里炒吊瓜籽挣工钱。

“在安置点附近开设就业扶贫车间,政府既为我们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也为我们解决了资金和场地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张厚忠表示。

“哪里有产业,我们就往哪里搬。哪里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我们就在哪里发展产业。”大竹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有力推动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协同发展。

像吊瓜产业一样,大竹县还有15万亩糯稻、10万亩香椿等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纷纷发挥就业吸纳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工业型”扶贫车间7个,建成“农旅型”“农业型”“作坊型”扶贫车间30个,搬迁户均可在上述发展项目中找到长期或季节性工作机会。

环境优、办事易,邻里和谐生活美

大竹县在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方案时,“稳得住”也是重要方面,大竹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将“稳得住”具象化为环境优美、办事方便、邻里关系和谐。

“一方面是外部硬件环境,除保证安置点环境优美整洁外,县上还将惠民服务、党建平台等延伸到安置点。”大竹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搬迁户不仅享有搬迁当地同等的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等资源,还可在村组“双代服务点”,免费办手续、办证件、开证明。此外,通过党建平台,搬迁户可以参与村上的管理。目前搬迁群众中,已有6人进入村“两委”班子、90人成为村民代表。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治理平台的搭建,让邻里之间和谐共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协同共治、群众自治、德法共治,把管理权交到群众手中。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每栋楼门口都挂着村规民约和流动楼长的管理职责。”75岁的安置点居民焦云修介绍,一栋楼里的住户轮流当“楼长”,负责楼道内公共区域卫生,大家共同监督“楼长”履职,“入住聚居点的居民还常常到农民夜校学习,聚在一起摆摆龙门阵、跳跳坝坝舞,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