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 迎接新的时代大考
2021-08-24 11:1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  迎接新的时代大考

唐文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这一伟大号召,字字千钧、句句铿锵,虽面向党员,却心系人民,饱含厚重历史感、鲜活时代感和庄严使命感,既是党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吹响的前进号令,也是伟大领袖引领伟大事业迈向伟大复兴的政治宣示;既是对党的百年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的提炼升华,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深厚期许,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内涵,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深刻指明了在新的征程上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前进方向。

伟大号召闪耀着党的理想信念之光,要求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正是经历了长时间在黑暗中探索、在反复比较各种主义和思潮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才自觉而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党就获得了政治灵魂,拥有了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伟大号召的前进方向和精神航标。

一路走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艰险而绝处逢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凭借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碧血丹心,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团结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用拼搏和奉献、热血和生命为伟大的信仰、崇高的理想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铸就了我们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迎接新的时代大考,要不断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前进的方向和灯塔,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要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立足本职岗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伟大号召彰显着党的初心使命之魂,要求全体党员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也是伟大号召的奋斗目标和永恒主题。

回顾百年光辉岁月,我们党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以初心赢民心、以生命践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国政权、执政泱泱大国、引领复兴伟业,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迎接新的时代大考,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扛起责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终身课,在内心深处铸牢、在思想深处扎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需要时刻叩问自己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常问是否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做到了干事创业敢担当,不能久而久之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向前走要干什么。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体到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来,始终保持事业定力、保持奋斗激情、保持工作干劲和韧劲。

伟大号召揭示着党的价值立场之旨,要求全体党员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中鲜明提出要践行党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这一宗旨被写进党章,也融进共产党人的血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伟大号召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导向。

一百年来,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从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领导人民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毛泽东同志1944年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谈道“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些无不彰显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无不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实写照。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响亮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选择、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迎接新的时代大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本职岗位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在体察民心、反映民愿、推动实现民盼上作出积极贡献。

伟大号召诠释着党的胜利力量之源,要求全体党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一百年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是依靠亿万人民齐心协力,才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伟大号召的根本要求和路径指引。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 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迎接新的时代大考,要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永远与人民血脉相连、鱼水情深,永不脱离群众,永葆政治本色。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心声,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政策关注点。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提炼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找到根基、汲取智慧、凝聚力量。

伟大号召昭示着党的一切工作之本,要求全体党员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中指出,要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伟大号召的内涵要义和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问题入手,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迎接新的时代大考,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用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更加着眼关注教育、医疗、扶贫等民生领域,多建为民之言,多谋利民之举,多献惠民之策,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系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责编/冯雅可)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