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1-08-09 16:3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何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纲领性文献,其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宏大叙事视野,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进一步坚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第一,回顾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原则概况,表现为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能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相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历史并未终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无疑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能是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相统一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能与处于一定社会历史中的人的现实需求相契合,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能是与新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相统一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阶段;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及发展计划,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系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体现出党的执政能力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统一。

第二,认识理论成果的思想伟力,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理论逻辑是理论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一切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鲜明特征的延续。党的理论成果能释放出强大思想伟力,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不同时代时期进行研判解题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对理论的守正创新。科学的理论必然是一套具有理论基础、理论内核、理论主题与内容的完整体系。从理论基础看,党的一切理论成果都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内核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内核规定了理论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理论主题与内容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理论主题与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一系统回应时代,体现了党的理论主题与实践主题一脉相承。

第三,聚焦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实践是对时代问题进行现实解题,也是对历史逻辑的印证和对理论逻辑的检验。中国共产党的能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民族复兴,党在革命实践中遵循唯物主义实践观,创立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克敌制胜,建立了新中国;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科学地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步走”战略和“小康社会”,描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党在新形势下,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深化了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实现了全面小康。所以,中国共产党才有底气向人民庄严宣告,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的能是在不断回应时代、满足人民需求的实践中不断体现出来的。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到“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能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的需求变化为导向,既准确把握矛盾,又主动解决矛盾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历史证明,党的实践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所以,中国共产党才有自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作者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刘艳梅)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