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用年华与时光见证
2021-07-21 15:0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人物名片

李致,1929年12月生,1946年12月入党,四川成都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前方战士捐寒衣,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加入党的地下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共青团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工作,曾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党组书记,后兼第六届四川省政协秘书长、省文联主席等职。

他静静地坐在客厅一角,夏日灿烂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他身上,映得他整个人熠熠生辉。李致,这位17岁就参加革命,在各个历史时期用行动践行初心、书写忠诚的老党员,用略带激动的语调,将内心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徐徐道来——

我今年92岁,党龄75年。我的一生,经历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走过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很幸运,能在党的领导下成长,我也将以满腔热忱、真挚情怀和不变初心,继续走好新的征程,为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我眼中的共产党人

我是194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的引路人叫贾唯英,她那个时候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那一年,我和一个好朋友在成都华西协和高中读书,经这位好朋友的姐姐介绍,我参加了以燕京大学和华西大学学生为主要成员的 “未名团契”。贾唯英同志是这个社团的骨干,她是从延安来的,实际上是以社团为依托,组织和团结学生开展运动。

在我的印象中,她很热情,很受大家尊敬。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她组织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后来又引导我们在中学生中成立“破晓社”,帮助我们创办《破晓半月刊》,鼓励我们参加学生运动。

在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岁月中,我跟很多共产党员接触过,他们坚定的信仰、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作风一直影响、激励着我。

杨伯恺先生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人。当年我跟好友决定自办《破晓半月刊》,好不容易凑了一些钱,却找不到印刷的地方。我把这个难题告诉贾唯英,她让她的丈夫王煜(又名王宇光,中共地下组织川康特委委员)给当时《民众时报》的主办人杨伯恺写了介绍信。我们很快拿着信去找杨伯恺先生。

当时,杨伯恺先生穿一身长袍,很有长者风度,对我们很慈祥。我们向他说明意图,他立刻同意帮忙印刷,费用也不高。我感到他理解我们,并全力支持我们。就这样,《破晓半月刊》得以出版了6期。

后来,因为开展学生运动,我被学校“变相”开除。我报考重庆的西南学院,笔试顺利过关后,口试考官就是他。不久考试结果在报纸上发榜,我名列考区第一。从杨伯恺先生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一个老同志对青年人的爱护。后来我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很大因素也是源于伯恺先生“润物细无声”的楷模作用。

1947年,杨伯恺先生不幸被捕。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牺牲在成都西郊十二桥。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多次到墓地悼念他,感谢他对建立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也感谢他对我个人的爱护和关怀。

新中国成立前,杨伯恺、贾唯英、王煜、洪德明等共产党员,引领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在工作中接触了更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其中包括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身上闪耀的人品、人格、人性光辉,他们的胸怀、勇气和格调,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永远热情的“青年”

我在青少年时期,深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12岁那年我上初中,有一天我到国文老师的寝室去玩,他翻开一本《新青年》合订本,给我读了一篇鲁迅的《狂人日记》,一边读还一边给我解释其中的深意。这下既启发了我对旧社会的认识,又启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

在那之后我读了很多鲁迅的文章,自己也开始尝试写作。1943年冬,我的第一篇作文入选校刊,印成了铅字,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此后5年间我写了近百篇文章,在成都、重庆等地的报刊发表。

1948年底,我最后两首散文诗发表在艾芜主编的重庆《大公晚报》副刊《半月文艺》上。1949年,我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全部精力转移到了党的地下工作上,没再顾得上写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在共青团系统工作了17年,很有干劲。我很珍惜自己的青年时期。那个年代将14岁到25岁定义为青年,满25岁那天我写下了一首短诗:很早以前我就想到今天/原以为到了今天就不再是青年/到了今天我才明白/青年并不单以年龄计算/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和锻炼/永远保持青年的热情和勇敢……

后来,我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省出版局、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和单位任职,在工作态度上亦始终保持着青年般的热情和执着。即使在1995年我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后,我内心的热情也没有丝毫“消褪”。我依然关心少年儿童,愿意为了孩子的事情操心;我热爱川剧,为“振兴川剧”鼓与呼。为此,我曾担任很长一段时间的省文联名誉主席、巴金文学院顾问。

虽然我已经90多岁,身体也没有以前硬朗,但仍旧没有停止写作,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很满。我想,我这一生,并没有虚度年华。

说真话,做好人

我这一生做人处事,受巴金(李尧棠)影响很深。

巴金是我的四爸,我的父亲(李尧枚)是家中的大哥,与弟弟巴金关系很密切。

我出生的时候,巴金已经到南京去读书,后来又到法国去留学了。有一次他回来时住在我家,因只有两间屋子,我跟他睡一个大床。还在上小学的我,学着其他人做了个纪念册,请他题字。他拿毛笔给我写了4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几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太大了,尤其是“说真话、做好人”,成了我的人生信条。在对子孙的教育中,我也注重培养诚实的品格。

巴金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他主张“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领过国家发的工资,还多次捐出他的稿费和藏书,他的这些行为也大大影响了我。

巴金十分关心我的成长,他一生给我写信大概有300封,还给我寄送了大量书籍,现在我有三十个书柜的藏书,他送我的书占了很大一部分。今年5月7日,我将259件巴金书信手稿复制件及实物捐给了四川省作家协会。接下来,我还要将我的藏书捐给社会,这也是向巴金学习。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我很荣幸地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7月1日,我在家准时收看了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我感到很自豪,也深受鼓舞。今后我将坚守信念、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杨文娟 张磊整理)(责编/王兆伟)  
编辑:母婧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