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春风村里醉“春风”
2021-06-24 11:3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四川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仅加速了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步伐,也成为农村农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文/杨文娟 图/本刊记者 廉钢

仲夏时节,走进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只见村落掩映在群山之中,村道蜿蜒,草木葱茏,鲜果满枝,鸟语花香,俨然一派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象。

“过去可看不到这样的好风景。”春风村原党支部书记刘远恒回忆道:“20年前,我们这山上都是大石头、荒坡地,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泞。”

春风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的深山里,小地名叫“猫咡湾”,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小山村。因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适宜耕种的土地有限,农作物产量低,一些村民开始毁林开荒,使得森林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变弱。与此同时,村民对现有贫瘠坡地反反复复的耕种,更加剧了石漠化程度,引发水土流失。“种下的庄稼‘旱时旱死、涝时涝死’,可以说那些年我们全村人都在‘靠天吃饭’。”刘远恒说。

春风村一角

一道难解的题

20年前,村民刘炳付家种的几亩玉米、土豆刚够糊口,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烂瓦房里。58岁的刘炳付说,他从记事起,春风村就是乱石嶙峋、荒山荒坡的景象。

村庄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春风村的贫困出了名。“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只吃一两餐……”这首当地民谣反映了村民当年的真实生活。

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经商。现任春风村党委书记王家元便是其中一个,“离开村子那年我16岁,出去后,看着山外的世界一天一个样,我们村却始终还是老模样。”王家元说,每每回到村里,他的心情都很沉重,“那时候总觉得,家乡的穷困,是一道难解的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变化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说起。

1999年9月,四川启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作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筠连县实施退耕还林96500亩,春风村实施退耕还林351.4亩。2002年,3年试点结束,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启动退耕还林还草行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战役”随即打响。

200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家元也回到了家乡。在村民心里,王家元“见过大世面”,既能干又热心,是担任致富“领头羊”的最佳人选。

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后,王家元和全村党员干部一起,积极寻求改变家乡面貌的路径。大家先是想尽办法让村里通上了水泥路,随后又请来专家给村里的生态环境“会诊”,发现山上石头缝里的黄土很适合种植李子树。

在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春风村人背着铁锹和树苗,走进陡坡耕地,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颗一棵把树苗种下。搬石头、垒挡墙、填泥土,没过几年,石头山上便开垦出1000多亩李子园。

针对春风村特殊的地质条件,县林业部门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春风村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最终提出了“山上绿树戴帽、山中林果缠腰、山下庭院成片”的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在中沙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在龙塘组发展茶叶产业。

很快,春风村披上了绿装,种满了花卉、果树、茶树的山坡变成“绿色银行”。环境变美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农家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游客纷至沓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82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

开启建设现代化春风村新征程

6月10日,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站在春风村茶山五岳朝天观景点眺望,只见山岭绵延起伏,茶园青翠欲滴,李子林郁郁葱葱,让人不禁赞叹“好一幅醉人的乡村美景”。

刘炳付坐在自家的三层楼房门口,惬意地品着龙井茶。“现在我家种了50多亩茶树,开办了茶厂,一年有几十万元收入。每天住着小别墅,喝着山泉水,生活别提多滋润了。”刘炳付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现在,我们的‘小春风’可变成‘大春风’了。”王家元告诉记者,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原春风村、水茨村、冒水村、千秋村、向阳村合并而成如今的春风村,面积增至27.86平方公里,有19个村民小组2270户9363人。

村子变大了,村级资源资产也变多了,如何盘活利用现有资源,把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村“两委”班子正在思考的问题。王家元介绍,接下来,春风村将坚持整体联动,持续做大水果、花卉、茶叶等产业,“建成2000头肉牛养殖产业特色区、11000亩水果产业特色区、2000亩花卉种植特色区、16000亩连片茶叶特色区、1000亩林下中药材种植特色区……”王家元谋划着未来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带领父老乡亲踏踏实实地干,在深化‘春风经验’中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责编/刘艳梅) 

【记者手记】
在四川,与春风村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些村庄的故事里,我们看得到葱郁的现在,感受得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数十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四川人,多次探索生态保护修护新模式,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发展,使四川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