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废墟上崛起美丽新村
2021-06-24 11:1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迈步乡村振兴,这里以刻骨铭心的经历讲述生命的顽强,也见证了红色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 冯雅可

5月是北川新县城最美的时候,娇艳芬芳的蔷薇花渐次盛开,姹紫嫣红的棋盘花优雅绽放。漫步于羌城鲜花之间,美好浪漫。

1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5·12”汶川特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北川县城。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异地选址,再造一个新北川。如今,北川新县城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人们来此旅游“打卡”,在旧与新之间看到生命的顽强。

距离北川新县城200公里的汶川县映秀镇牛眠沟,一处叫“莲花心”的地方便是这场特大地震的震源点。当地正在规划新的旅游环线,让这处鲜为人知的深谷融入“爱国爱党·家国情怀”的内涵,助推映秀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川吉娜羌寨“羌家乐” 图/冯雅可

重建,新生,未来可期。在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下,曾经遭受重创的地震重灾区,已从废墟中站立并迈步向前。

抢险救灾 恢复重建

“地震那天,我正在田里种地。一瞬间,山崩地裂,等我回过神,整片山梁都没了。我一路召集幸存村民朝外走,一路上安慰大家,党和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彼时彼景,北川县曲山镇唐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红仍历历在目。

震后第一时间,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全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倾力支持下,我国历史上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迅速展开。

“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援难度大,灾后重建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灾后重建和发展中,党中央要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原则。震后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名志愿者自发前来,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映秀人民不会忘记,地动山摇中,官兵冒着暴雨、落石、余震的危险,在陡峭的山崖上艰苦行军,为绝望中的群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北川人民不会忘记,当唐家山堰塞湖犹如一把高悬在绵阳百万群众头顶的“利剑”时,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拿着手电筒,背起炸药和雷管,在电闪雷鸣、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连夜向坝顶艰难跋涉,排除险情。

基建工程队、医疗防疫队、志愿者、爱心人士……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他们奋战在城镇厂矿、山乡田野等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灾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举国之力,同心协力,谱写出无数人间奇迹,汇聚成抗震救灾的壮丽篇章。

浴火重生 走向振兴

“那年7月,住进板房的时候,有个领导来看望大家。我们向他诉苦,说不知道日子怎么过下去,能不能拿低保度日。他的回答我永生难忘,他说‘你们放心,党和政府会照顾大家的,我们不靠低保,靠社保’。”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马术芬激动地说。

在马术芬看来,农民买社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何况家园已成废墟。如今,承诺早已兑现,马术芬现在每月能领1600多元,生活每天都有盼头。

历经七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攻坚、千日重建奋战,以及13年的发展振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仅是前三年的艰苦奋战和科学重建,灾区便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挺过大灾考验,更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是从绵阳进入北川的第一个村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重建后的新羌寨将原本的名字“猫儿石”改为“吉娜”,羌语中是“美丽**”的意思,寓意村寨永远安康幸福。

正如这个美好的名字,灾后重建的吉娜羌寨保留着原始古朴,村口碉楼矗立,家家户户门上挂着羌红,挂着羊头骨。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村寨,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构成青山绿水间的美丽风景。

地震带来的重创没有压垮勤劳的吉娜羌寨群众,灾后重建,奋斗不息,村庄踏上了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业转型的道路。2013年,寨子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村90%以上的农户开起“羌家乐”和民宿,各地游人慕名而来感受羌族文化。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北川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映秀也在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路上越走越稳,培训经济让这个震中小镇焕发光彩。6月1日上午,渔子溪村村民、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王群,连续接待了两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国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特别多,我们也非常高兴能把感恩奋进的精神传递给大家!”

如今的映秀,正积极打造“培训小镇”,在发展培训产业中找到了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依托培训经济,当地餐饮住宿产业蓬勃发展,为老百姓带来近2亿元的收入。“从灾后恢复重建,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到乡村振兴,处处彰显着党的关怀。这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让地震灾区的群众有信心、有底气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落人后。”映秀镇党委书记欧旨勇说。

自强不息 感恩奋进

13年前的5月12日,地震让映秀镇渔子溪村满目疮痍。今年5月12日,渔子溪村举行了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全村1017人分红31万元,村民数着钱笑容满面,“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邹书记!”

村民口中的邹书记,是不惧余震冲进映秀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时任天津泰达蓝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邹凌。自2008年最早一批进村抢险救灾,邹凌对渔子溪村的关心帮助从未停止。

最初抢险时随时有生命危险,邹凌总是冲在最前面,搜救伤员、发放物资、搭建帐篷、安抚村民……灾后重建期间,他个人注资捐建了汶川映秀投资集团,建立渔子溪大院、矿泉水厂等集体企业,将企业收益无偿赠送给全村老百姓,让村民变股民,每年都能分红。

“我们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下一步各个企业将和全村村民共同努力,让老百姓不仅在家门口有就业机会,还能通过村集体分享到更多红利。”言谈间,邹凌总是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为全村作长远打算。

“邹书记是个非常低调务实的人,村民信任他,组织任命他担任村第一书记,他也从未推辞。”映秀镇政府人大主席肖文说,邹凌还把户口和党组织关系由天津市迁入映秀,今年1月,他正式担任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是渔子溪村的“灵魂人物”。

灾难中,有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就有人心有所念,感恩于行。

“我清楚记得,我们花了两天时间翻山走到场镇,看到的第一个人是穿迷彩服的解放军战士。”吴红回忆,当时那名解放军战士见她蓬头垢面,便从口袋掏出五元钱递给她,让她去路口的小商店买方便面充饥。吴红道完谢、接过钱,用这五元钱买了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

“有党和政府给我们当后盾,再难的关都能过去。”随后,吴红奔走在断瓦残垣中统计村民情况。在这场灾难中,唐家山村100多名在家人员遇难84人,其中包括吴红的丈夫和儿子。她来不及悲痛,因为解放军、消防救援人员、志愿者等不停地涌向北川,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跟上党组织的步伐,投入灾后恢复重建中。

随后的13年,吴红一边拉扯女儿成长,一边带领唐家山村村民先后恢复建成1500多亩茶园,并成立北川县振兴茶叶合作社,推广羌族手工制茶,带动农户发展茶产业增收致富。“合作社取名‘振兴’,是激励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让家业兴旺,回报所有支援帮助过我们的人!”吴红饱含热泪地说。

在地震灾区党员干部群众身上,能感受到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灾区人民在巨大的天灾和困难面前从未低头,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谱写出团结奋斗的凯歌,彰显出百折不挠、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汶川老百姓从来没有想到,在经历了这么大的一场灾难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党恩,感国恩,感谢全国人民的手足之恩,这是刻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一场讲解结束后,王群面对来自南京的党史主题教育培训班学员深深地鞠了一躬。

记者手记在映秀镇渔子溪大院外不远处,有四个长长的阶梯草坪,目之所及,绿茵茵一片,安宁而祥和。草坪下,安葬着地震时遇难的数千名映秀村民。“以前经过这里的时候,心里就难受,堵得慌。现在想通了,就当亲人还陪伴在身边,看着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也算是最好的告慰。”望着那片绿,渔子溪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晓勇说。

地震中,强忍失亲之痛,却争分夺秒徒手挖砖,救下了别人家的孩子,像刘晓勇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还有很多。地震的伤痛或许难以磨灭,但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这里的人们带着希望继续前行。

13年了,新村拔地而起,山峦重披绿装,曾经的废墟长满了青草。从灾难走向新生,这里的人民已经化悲痛为力量,坚定书写着欣欣向荣的未来。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