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川藏公路第一村”的蝶变
2021-06-24 10:4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一条天路,见证了川西高原农村与国家同步蜕变的历程。

文/王兆伟

夏至康巴高原,炙烤来得不由分说。坐落在二郎山隧道西口的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从太阳越过二郎山顶那一刻起,迅速“燥”了起来。从高处俯视村子,黑色的棚子里种满了羊肚菌,阳光下那一片随风摇曳的扎眼绿植是重楼,零零散散透着红光的是尚未采摘完毕的樱桃……乡亲们说,他们这个被称为甘孜州“川藏公路第一村”的小山村,因川藏公路的修建变得越来越好。

卸掉“飞虎村”之名

团结村是进入甘孜藏族地区的第一个村庄,318国道从村旁经过,旖旎与雄奇并存。今天,团结村是泸定县第一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第一个全国文明村。但在以前,它却有一个令货车司机头皮发麻的名字——川藏线上的“飞虎村”。

“村子曾十年没有一名年轻人成功参军,四年选不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提起当年那段有些灰暗的历史,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周祖祥“脸上火辣辣的”。
“飞虎村”的得名,贫穷是根源。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在找出路。2013年,泸定县向团结村免费提供羊肚菌种子,当年试种就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村里开始大规模种植羊肚菌,今年的种植规模已达400余亩。

“村子年均气温21摄氏度,无霜期298天,种出来的羊肚菌个大、肉厚。每年,羊肚菌成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李忠琴是最早种植羊肚菌的五户村民之一。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两万元。

有了产业,村民们踏踏实实搞产业发展。

就在县政府向村民免费提供羊肚菌种子的同一年,周祖祥打造的二郎山吉祥农场正式建立,那是甘孜州第一家家庭农场。

“要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模式,成为一个生态、高效、和谐、适宜观光旅游的绿色农业生态园。”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志贵彼时担任州农业局局长,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周祖祥占地380亩的农场一成立,就承担起全州村庄经济转型的试验任务。

村民在重楼种植大棚劳作 图/张兴莉

八年多时间过去,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二郎山吉祥农场不仅填补了甘孜州家庭农场的空白,也带动了村民持续改善土地经营模式,使“川藏公路第一村”的经济由传统农业大踏步向观光旅游业转变。

近年来,随着大渡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当地转型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18年底通车的“云端高速”——雅康高速打通了雪域高原的“致富路”。如今,从成都出发,只需2.5小时就能抵达泸定县,通行时间较过去缩短了一半。大渡河流域内的休闲旅游、农村电商蓬勃发展起来。

据甘孜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华东介绍,甘孜州2018年与京东、天猫、顺丰等平台签署了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大平台将高原特色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

“团结是我家,团结靠大家”

“让团结村真正团结起来是取得今日成绩的重要‘法宝’。”周祖祥的前任,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昌说,他们当年首先是从民风、村风上下功夫,用集体荣誉感来提升村民的归属感,用村规民约匡正村民的行为。

“用一张全家福,就树立起了集体荣誉感。”村民黄桂伦说,以村民小组为“小家”,每户选一名代表拍摄一张全家福,成功唤起了“团结是我家,团结靠大家”的集体意识,“乡亲们都认识到自己是团结村的一分子,自己的行为代表的是村子的形象。”

从陈昌到周祖祥,团结村两届班子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在村民中间树立起了规范意识。

发展日新月异,团结村的村规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届村‘两委’都会根据当下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周祖祥说,有了规矩,团结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就能行得更远更稳。

6月,是第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团结村“我为团结增光彩,团结因我而光荣”大评比活动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户”“遵纪守法户”等11个类型的荣誉称号面向全村群众评选。

“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表彰,奖牌送到家门口,通过发挥先进示范作用,促使村民完成‘要我自觉’到‘我要争先’的思想转变,以共同努力实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建成整洁、美丽幸福家园。”冷碛镇党委副书记陈道平认为,团结村的评优争先,有效引导了群众奋发图强。

与此同时,团结村还引导群众不断学习,着力营造文明知礼氛围。“在人口集中居住点、村民休闲娱乐聚集点设立路边文化学习专栏,将实用技术、孝廉文化上墙宣传。”村民李琴说,村里要求年轻村民教会父母使用电话、学会微信,“我的父母和公婆四位老人学会使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他们觉得自己跟时代重新‘连’上了。”

318国道在康巴高原的起点是泸定县,终点是巴塘县。在延绵560公里的道路两旁,分布着无数村庄。借助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些村庄像团结村一样,发展起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在这条平坦大道的串联下,川西高原上形成了一道不间断的亮丽风景线。

记者手记:每次到甘孜都很感慨。蓝天、白云、雪山、大河……外人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曾经却是当地人摆脱不了的贫困桎梏。借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传承六十多年的两路精神,当地人民奔向阳光的勇气越来越足。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