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让农村党员“动”起来
2021-06-10 12:4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阳明 单毅夫

近年来,宜宾市叙州区创新探索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有的放矢进行精准管理,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农村党员在乡村一线释放“红色”生产力。

引雁归巢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储备

“西部农庄”“郁金香花语博览园”……在宜宾,提起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生态旅游景点,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当地致富能手——宜宾碧航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军舰。近年来,“80后”罗军舰抱着带富乡邻的信念,回到家乡新联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他所创办的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00余个,临时务工岗位600余个。

实际上,罗军舰的案例只是叙州区着力回引外出务工党员,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外出务工党员大多年轻、文化水平高,有一定技术或经营管理水平。近年来,宜宾叙州区对3031名外出务工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起流入地与流出地协同管理和回引培养长效机制。

党员欧勇讲解果树修枝技术。供图/叙州组

为了解决外出务工党员管理难到位、教育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叙州区积极建立外出务工党员回引培养机制,实行1名支部委员与1-3名外出务工党员精准包联,与区委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实行月对账、周联系,并通过组织开展“乡音党课”网络直播送教活动,让外出务工党员过上组织生活,接受党性教育,了解家乡发展变化。

为了鼓励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发展、回村任职,叙州区还组建外出务工党员回引服务站,将返乡创业党员按创业类别划分为种植养殖、餐饮服务等党小组,实行“证照代办、用地协调、资金争取”一条龙服务,破解回引人员创业瓶颈。

接力帮带 助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在少峨村,只要一提起“通海接力站”,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接力站是少峨村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中,将当地特色水果种植能手杨通海为代表的一群党员聚集起来,组建的特长党员接力站。目前,少峨村党总支已经在“通海接力站”成立“特长党员党支部”,特长党员负责专业技能帮带,让群众创业有依靠,发展有产业,致富有门路。

依托全村“一廊一心三园五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对标产业发展方向,接力站成员先后创办刘家山水果基地、恒丰农场等7个产业,解决了村里50余人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叙州区将获得相关机构颁发(认证)技能(技术)资格(等级)证书,以及在创业致富中示范性强的1649名农村党员纳入统一管理,大力构建“党员—特长党员—致富能手”的培养链,引领带动群众共奔小康。同时,依托“接力站”这一平台,农村党员中的“田专家”“土秀才”被聚集起来,承担相应帮带任务,将特长技能传授给其他党员群众,最终实现把特长党员转化为带富能手,把普通党员培养成特长党员,把致富能手、技能群众发展成为党员的目的。

银龄增辉 赋能新村乡风文明建设

“花甲岁,古稀年,幸福路上当先锋;好帮手,提建议,村上发展要出力。”在喜龙村,流传着这样一首《年老党员幸福歌》,这是村上老党员自发创作的一首歌,用以表达他们愿意发挥余热,投身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喜龙村党支部有党员45名,其中年老体弱党员就有13名。为解决年老体弱党员学习频率低、作用难发挥、关爱不到位等问题,喜龙村党支部成立“夕阳红”党小组对年老体弱党员进行管理。通过立标定向、对标定责、量标定考,组织年老体弱党员力所能及参与学习活动、乡村治理等,以此增强年老体弱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激发年老体弱党员活力。

考虑到年老体弱党员号召力强、热心公益,村党支部创建“发展顾问团”,聘请5名老党员为“发展顾问”,开展“建喜龙 谋发展”座谈会10余次,选派部分老党员参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驻村企业等,为全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围绕“不褪色、不掉队、有所为”目标,近年来,叙州区将2869名60岁以上农村党员分村设立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组织活动。如今,当地年老体弱党员已经组建起文艺宣讲队128支、发展顾问团230支、群众劝导队110支,老党员们重拾初心,热情高涨,积极承担起好帮手、好邻居、好向导的角色,致力于乡村治理、乡风建设。

扶志扶智 力促产业造血拔除穷根

曾经,大滩村村民李红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村民眼中的“懒惰汉”。因为左眼失明又患有糖尿病,李红久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在了解到李红久的情况后,大滩村党支部把他确定为“输血造血型”贫困党员,结合全村产业发展思路,帮助他制定了巨峰葡萄、蜂糖李种植致富计划。通过学习和苦干,一年下来,这两项种植产业为李红久带来超过10万元销售收入。他本人也在这一年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家庭种植“门外汉”变成了村内有名的“土专家”。

英雄村贫困党员曹大云,通过申请村里产业发展互助基金,也成功地种上了巨峰葡萄和蜂糖李。如今,他彻底摆脱了“等靠要”思想,年收入已突破3万元。

为了帮助当地产业发展,英雄村积极探索贫困党员“1+4”结对帮扶机制,村干部为每一名贫困党员提供送“计”到户、农技指导培训到户、金融信贷帮扶到户、党员致富带头人包发展到户。通过共同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发展举措,实现了有产业发展项目、有致富增收途径。

数据显示,叙州区重点对828名贫困党员(含困难党员)纳入统一管理,激发其内生动力。这些贫困党员通过勤奋学习,实干巧干,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致富奔小康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分”而有据、“分”而有为、“分”而有效,在叙州区,通过对党员群体科学分类,精细管理,激发党员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形成合力,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参与乡村振兴,齐心协力致富奔小康。(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叙州区委组织部)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