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21-05-24 17:4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范祖其

珙县上罗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整合以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农村产业,培育品牌,规模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激活乡村振兴之源

“这片土地已连续种了两年烤烟了,今年换种其他适合的农作物。那边的土地才种过莴苣,今年正好用来种烤烟,这样种出来的烟叶产量才高。”上罗镇下罗村党员尹付军说。

下罗村曾是一片河滩地,高低不平,地块零散。村民过去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力没少出,就是挣不了钱。”村里的劳动力普遍外出,撂荒土地随处可见。为改变这一现状,上罗镇统筹农村产业发展资金,进一步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石漠化地、河滩地建成“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加上“三变五合”农村改革的推进,助力规模化发展烤烟、蚕桑、茶叶、蔬菜等产业。

顺势而为,尹付军成立了珙县钰明家庭农场,规模化轮作“烟+稻”“烟+蔬”“蔬+稻”等。此举不仅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还能让土地“休养生息”,最大化发挥土地作用。去年,农场租用了1086亩土地,平均每亩产值达到7300元,远高于当地土地的年均产值。

“去年采收烤烟后,我根据客户订单种莴苣、甜玉米,约400亩地收了600余吨莴苣、560吨甜玉米,人勤地不懒,一亩地能顶几亩地的效益。”尹付军对土地的规划利用胸有成竹。“当初经县委组织部牵线时我还担心规模达不到需求,到现场一看便立即签下了长期合同。这里的莴苣、甜玉米个头大、品相好,我们每年都会来收购,地里有多少我们要多少。”来自宜宾的客商李彬十分满意。

“同一块地轮换着种植,还能实现半机械化操作,市场有保障,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尹付军对未来信心十足,“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多流转点土地,多请点人手,扩大轮作规模。”
看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比外出打工还好的收益,不少村民纷纷返乡发展,也放心地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

培植富民强村之本

代家村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贫困村。海拔高,沟谷纵横,岩石遍布。过去,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不少家庭穷得连每月几元的电费都犯愁。 

代家村的转机出现在村党支部决定发展花木产业后。为撕掉“穷村”标签,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尝试过种粮食、销化肥、养乌鸡等,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听说种花卉苗木赚钱,他组队前往考察学习并定为发展产业。起初,村民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他顶着压力和风险,与5名党员一道咬牙坚持。三年后,村里卖花木赚了30万元,村民栽种花木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不过,种植户间的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史进洪意识到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能缺位。围绕村民最关注的问题,村里迅速成立了代家村党员合作社,并形成了一整套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代家村的花木产业迈入正轨。

目前,代家村90%的村民参与花木的生产经营,花木远销重庆、贵州、广西等地。“我们种的花木供不应求,现在是老板带着钱来找我们!”如今,村民史天兴全家一年的花木收入已超过10万元,生活蒸蒸日上。

好产业带来好“钱景”。代家村变了,来这里游玩和考察学习的人不断增多。看到商机,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史进松夫妇返乡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收入比打工强,关键是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2020年,代家村人均年收入达2.7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2万余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富裕村”“先进村”。

巩固特色发展之效

农利村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没有像样的产业,人均收入也仅刚过贫困线。村党支部反复实践,最终决定发展中药材钩藤产业,组织村民学习培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等。从此,农利村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产业并逐步发展壮大。

“去年,我种植钩藤挣了7000多元,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今年我要把地里全部种上钩藤。”村民黄仲之笑着说。2020年,农利村种了500亩钩藤,产值150万元,村民总收入3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破零”,收入近10万元,22户贫困户共分得1.2万元产业分红款。

找对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不断做大做强,是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类似这样的产业发展故事在上罗镇还有很多。如规模化发展生猪、肉牛、蚕桑、茶叶并实现种养循环,还有娃娃鱼、土鸡、猕猴桃、黄金茶、生态大米等。原本这些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零星产业,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串珠成线,抱团发展。截至目前,上罗镇已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07家,解决了3320名村民的务工问题,让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作者单位、供图单位/珙县上罗镇人民政府) (责编/冯雅可)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