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乡村振兴“名山茶道”
2021-04-12 10:19
    (文/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组织部 杨希,《乡村振兴》杂志记者蒲仕明)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区,是闻名世界的“茶都”。名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植茶地,历经 2000 多年历史沉淀,如今全区茶园面积超过 35 万亩,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是中国西南片区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和基因库,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中国绿茶第一区”名副其实。
      2021 年 2 月 19 日,在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名山区荣获 2020 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一片茶叶,如何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这其中,蕴藏着数千年产业积淀与数代人久久用功的“名山茶道”。
沏茶 • 抉择之道
      “名山区茶产业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刘坚说,“这是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注定了茶业是名山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选择。”
      历史回溯至公元前 153 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 7 株茶树,由此打开了世界茶文化的大门。2004年 9 月 19 日,被誉为茶业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会上发表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确立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蒙顶山茶还长期占据着“品牌制高点”。从唐朝到清末,蒙顶山茶连续 1169 年保持着“贡茶”的地位,造就了“连续成为贡茶”的历史记录。吴理真最初在蒙顶山种下的 7 株茶树,在北宋年间被封为“皇茶园”,并由专人守卫。数千年过去,这些茶树依然伫立,不枯不长,堪称大自然的奇迹。
      如今,“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 37.14 亿元,位列全国第 7 位 , 四川第 1 位。蒙顶山所在的名山区,亦因茶而兴,成为“南方丝路”的主要通道和“茶马古道”的起点。“南路边茶”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山茶”2020 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就了“双非遗”的茶界奇观。
    “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名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 90% 以上的农民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75% 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于名山而言,乡村振兴一条路,就是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赏茶 • 融合之道
     “让我意想不到,一片茶叶做出了大文章。”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名山茶产业做到了农贸、农旅、农文、农生‘四个结合’。”
      贸易,是产业价值实现的基础路径。在“茶马古道”时期,中央王朝专设“茶马司”以监管茶叶贸易,位于名山区新店镇的茶马司,就是全国唯一茶马司遗址。2013年,名山成立了“现代版茶马司”——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从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全国鲜茶贸易话语权。
      旅游,不断延伸着茶叶产业链。在红草村,游客张建和骑友在“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上飞驰;在骑龙村,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校友亲手打造了“小茶院”民宿;在牛碾坪,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前来研学;在金鼓村,一群摄影师正摆好架势,准备拍摄出最美的“大地指纹”……2016 年,名山区启动建设中国首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2020 年,名山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化,推动着茶业产业的“出圈”传播。3 月 27 日,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阎晶明,《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吉林省作协创作研究院院长、《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等一大批文学名家齐聚蒙顶山,分享对茶文化的理解。显然,蒙顶山已跨越了茶与茶人,实现了跨圈交流。
      生态,则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名山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最美乡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评价说:“雅安和蒙顶山,把茶、文化、旅游等广泛链接起来,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自 2018 年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以来,名山区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向纵深发展。“产业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了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减贫与创新官员董乐在调研了名山茶产业发展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闻茶 • 发展之道
      雅安市委书记李酌指出,茶是名山人民的“根”,是名山人民的“魂”,更是名山发展之本,要结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和产业优势,围绕茶抓发展,做强茶产业,做响茶文化,做大茶城市。在超过 2000 多年茶产业发展历史的涤荡下,名山区初步蹚出了一条“发展之道”。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根植于名山土地上的干部群众,更在“闻道而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0 年 7 月,名山区万古镇红草村整体运营项目签订。笔者在红草村看到,项目建设正热火朝天。据项目负责人张俊春介绍,该项目将在保留村庄传统面貌的同时植入新产业,改善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庄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种了一辈子茶,这几年才知道茶产业还有很多增收致富的办法。”蒙顶山镇蒙山村党委书记王清熊说,“村‘两委’最近一直在思考,一方面要继续做好高品质茶叶的种植,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借力蒙顶山景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而在百丈镇高岗村的茶海之中,一群学员正在四川省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的课堂上就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是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主管、全国唯一一所定位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的机构,已经成为又一个‘蒙顶山IP’。”该学院负责人介绍。
     “以蒙顶山茶为代表的名山和雅安茶产业,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 3 月 27 日召开的“蒙顶山茶乡村振兴产业峰会”上,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研究员表示,“道路漫漫,任重道远,但是充满希望。”

饮茶·记者手记: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蒙顶山是茶道文化最为悠久的地方之一。梳理名山区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探索与经验,则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隐藏的“茶道”:锁定一个目标,代代接续努力,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强化融合发展,既有纵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也有横向的农商文旅体的融合;保持学习创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高位求进,力图更高质量的发展。亲饮蒙山茶,突然顿悟了那句充满智慧的禅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编辑:李静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