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立足精准奔小康——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及启示
2021-03-31 15:5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文/谢海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四川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和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决定性成果,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雷波县汶水镇竹苑新村五彩彝寨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积淀了物质财富。 改革开放后,四川党组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推行农村改革,率先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率先推行工业体制改革,率先提出“科技兴省”,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使四川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和有名的“改革之乡”,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农村扶贫积累了工作经验。改革开放后,四川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经历了从体制改革与区域性扶贫阶段到建立专门机构与制度性扶贫阶段,从编制计划与大规模扶贫阶段再到提高标准与综合性扶贫阶段的“扶贫战略”,持续减小了农村贫困面和贫困程度,极大改变了农村面貌,其间所采取的切实可行做法,为四川决战脱贫攻坚积累了宝贵经验。

农民群众攒足了奔康劲头。在四川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下,靠着扶贫精神的持续激励,广大贫困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精神为之一振,铆足了劲头誓与贫困决一死战。

党和政府明确了小康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历程

脱贫攻坚全面启动阶段 (2011年—2013年)。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确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四川秦巴山区15个县、乌蒙山区13个县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涉藏地区32个县被纳入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2011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四川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全面打响。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同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部署启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脱贫攻坚精准推进阶段 (2013年—2015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四川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高标准完成全省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出台《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健全扶贫机制,建立帮扶责任制。2015年7月,四川省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专门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配套出台产业扶贫、教育医疗等10个专项方案,之后每年制定若干实施方案,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脱贫攻坚重点突破阶段 (2015年—2018年)。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后,同年底,四川召开全省脱贫攻坚大会,对严格责任分工、把握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等进行再动员再部署。2016年8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对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进行了明确,形成了 “3+10”组合拳、“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系列部署举措。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同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和 《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加强深度贫困县脱贫帮扶等4个《意见》,基本构建起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脱贫攻坚决胜冲刺阶段 (2018年—2020年)。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等地考察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全省上下倍受鼓舞、更明方向。2018年,四川省委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下足了“绣花功夫”。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22个扶贫专项、投入资金1331亿元。把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召开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制定 《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产业就业、教育事业等12个方面采取34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脱贫攻坚,3年新增财政投入超过280亿元。省委组织部印发《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方案》,共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次年4月,省政府批准平武县、广元市昭化区等13个省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四川强化分类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攻坚力度,坚决攻克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同年1月5日,四川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19年四川涉藏地区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从6月起,全省组织26万人集中3个月时间对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排查,对“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突出问题的105488户进行了强力整改并逐一销号,补上了脱贫攻坚的短板。次年2月,四川省政府批准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等3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1个省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涉藏地区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四川瞄准凉山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和全省20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发起了最后总攻……同年11月16日,四川省政府发出 《关于批准普格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通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大力度推进,四川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0年11月,全省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标志着四川全面攻克贫困堡垒,朝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后,四川省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指示要求,对标补短、防止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提高脱贫质量,确保了四川高质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

坚持党委领导,强化政府主导,层层压实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从省到县组建起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同时,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选派88名扶贫专职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累计选派10.72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

坚持统筹布局,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好系统工程。四川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系统部署脱贫攻坚工作。颁布全国第一部贯穿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扶贫《条例》,与四川新十年扶贫《纲要》和配套制定的产业扶贫、教育医疗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以及每年制定的若干实施方案,形成“3+10+N”组合拳。配套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国土资源等13类脱贫攻坚专项政策。鲜明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要求,与“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机衔接。2018年,明确全省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构建起“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攻坚路径。

坚持高质量脱贫标准,精准施策,咬住目标不放松。建成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每年开展一次动态调整,脱贫的及时标注,返贫的及时纳入。瞄准因病、因灾、缺劳动力等致贫返贫主因,每年制定若干专项扶贫实施方案。锁定住房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36.05万人;农村危房改造62.21万户,353.78万名贫困群众住上“安心房”。锁定义务教育有保障,新改扩建校舍3133万平方米,建立完善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资助体系。锁定基本医疗有保障,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实现参保率100%。除此之外,加大金融精准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精准扶贫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坚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难点,聚焦聚力破解主要矛盾。四川始终把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大小凉山彝区扎实推进“十项扶贫工程”,在涉藏地区深入推进“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19名省级领导、123个省级部门联系指导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精准投放到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合力攻关;按照 “先易后难”原则,把深度贫困县摘帽时间往后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使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扎实深入。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关。以“回头看”“回头帮”为重点,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明确脱贫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确保稳定脱贫。大力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完善双方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经常开展高层互访,签订合作协议。扎实开展 “四好村”创建,持续引导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建立脱贫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

坚持勇于担当,排兵布阵,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强化领导力量。创新实施“五个一”帮扶机制,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基层落地落实。全省建档立卡的11501个贫困村共确定县级联系领导11501名,落实各级帮扶单位13150个。正确处理脱贫攻坚推进“先难后易”与脱贫摘帽“先易后难”辩证关系,坚持所有资金、项目、资源聚焦“四大片区”、聚焦当年计划摘帽的县、村、户。全面落实扶贫资金、任务、权力、责任“四到县”,扎实开展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整合总规模超过1270亿元。

坚持从严问责,深督严查,确保脱贫攻坚风清气正。高规格督导检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上率下,省市县三级联动,先后开展多轮大规模的脱贫攻坚督查督导。制定市县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和扶贫专项、定点扶贫、省内对口帮扶等“1+3”考评办法,科学设计考评指标,优化考评程序,严格对标打表,逐县逐村逐户验收考核,确保扶贫实效和脱贫质量。加大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制定“1+10”工作方案,有效解决识贫、扶贫、脱贫等环节的不严不实问题。大力整治全省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形成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大扶贫领域腐败查处力度,依法依规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骗取套取扶贫资金等行为。对22.6万个扶贫领域工程项目进行专项清理并开展“回头看”,累计查处违纪问题20213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897人。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成效

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四川区域性整体贫困大幅缩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极大改善,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实现了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四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人全部脱贫,减贫幅度达100%。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至9480元。

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四川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内生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16年—2020年,扶贫专项投入各类资金8447.54亿元。在161个有扶贫任务的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360万亩,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230万亩,建立14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支持95个县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66个深度贫困县全覆盖。全省88个贫困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7.9亿元,是2013年的1.68倍。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川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贫困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缓解,广播、电视、电话等普及率极大提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1.65万多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提前一年完成“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任务;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涉藏地区新居、彝家新寨等建设,惠及353.78万名贫困群众;持续深入推进饮水安全、水生态治理等五大水利扶贫行动,309.32万名存在饮水困难群众喝上了“干净水”。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四川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解决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困扰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重要问题。截至2020年底,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受益学生达800万人,改善1万多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完成,贫困村全覆盖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室,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全面摸清全省贫困家庭劳动力288.4万人,完成实名制登记入库,五年来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3亿元。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四川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底,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持续引导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组织培训61万场次、参与贫困群众1462万人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行“一村一品”,累计在161个县推出优质农产品品牌18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数达到5129个,有力助推贫困地区发展。

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极大提高。四川贫困地区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创新,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以“四好村”、农民夜校为重点,持续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好转。通过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实行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建乡村文明新风,每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群众负担大幅减轻。深入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开展“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扎实抓好感恩奋进教育,贫困群众精气神发生明显变化。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启示

中央号令是遵循,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各级党组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会议、文件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重心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狠下“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提高政治站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才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是主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做到因势而变。经济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变化,我们的政策和策略也要随之而变。四川脱贫攻坚工作战略从“大水漫灌”式扶贫到“精准滴灌”式脱贫,脱贫内容从项目扶持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范围从盆周山区到“四大片区”,再到所有贫困地区,脱贫重点从“‘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到全力攻克凉山州深度贫困,都是依托四川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调整脱贫攻坚的措施和办法,从而提高了脱贫攻坚的质效。实践证明,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贫困地区状况的阶段特征,找到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势利导地推出对应的政策举措,才能顺应大势、赢得民心。

社会动员是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统筹各方力量。四川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在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基础上,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驻村帮扶、省内经济较发达市(县)对口帮扶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机遇,在人才培养、劳务协作、产业共建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同时,深化社会扶贫,动员和组织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脱贫攻坚、筹资出力,积极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实践证明,只有整合好方方面面的有利因素,统筹好人力、物力、财力,新时代脱贫攻坚才会汇聚起攻坚拔寨的磅礴力量。

自力更生是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激发内生动力。 四川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统筹“输血”和“造血”,坚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建立起“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激励机制,同时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倡导脱贫光荣良好风尚,开展脱贫榜样等评比活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不断得到激发。实践证明,只有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在脱贫攻坚全过程中广泛调动群众力量,让贫困群众摆脱意识和思想贫困,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志向,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热起来、动起来、参与进来,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事业才可汇聚澎湃动力。

补齐短板是关键,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聚焦重点难点。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四川把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构建了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大力补齐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短板,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把深度贫困县摘帽时间往后排,在总体谋划、工作安排、力量摆布、时序进度等方面都着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通过努力,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抓住脱贫攻坚的主要矛盾,采取断然措施,方能补齐深度贫困这一短板,锁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

压实责任是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贫困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享发展成果,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最直接的使命。四川各级党组织始终把让广大群众摆脱贫困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责上。四川制定市县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和扶贫专项、定点扶贫、省内对口帮扶等“1+3”考核体系,采取县验收贫困户、市验收贫困村、省验收贫困县和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的方式,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验收考评,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杜绝了“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压紧压实责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排兵布阵、调兵遣将,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新时代脱贫攻坚才有坚实的保障。(作者、供图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