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03-10 10:2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杜铠兵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又是一年春来早,在成都市大邑县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金黄的油菜花绽放成海,翠绿的林盘小院散落其间,游客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自然的气息。近年来,成都市将建设公园城市与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根据《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雪山下的城市公园门户的“西控”区域,大邑县承担着推进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重任。一路向西,来到大邑县,在雪山脚下窥见一座美丽城市后花园、乡村振兴承载地,探寻公园城市的乡村底色。

大邑县青霞街道分水社区幸福公社农创中心 供图/大邑组
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角 供图/大邑组

数字赋能,现代农业迎来“吉时雨”

“播种、撒药、监管、采收等环节都可以通过APP操作完成。”在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宗滨的口中,经营一家农场就像电子游戏一样简单。而这款“游戏”,就是“吉时雨”。

什么是“吉时雨”?近年来,大邑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围绕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要求,建成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探索出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的农场主钟艳萍便应用了这套系统。原本做农机服务生意的钟艳萍弃商入农,在安仁、王泗和新场三个场镇承包了223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多土地的经营管理,都是由包括她本人在内的6个工人完成,通过6驾无人机,播种、撒药全在手机上操控,轻轻松松就可以将2000多亩土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李宗滨看来,传统农业效率低下,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掌握新的工具,而数字化的应用就像一场及时雨。在位于安仁镇永兴社区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内,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黑科技”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大田农情监测系统、农业生产精准管理决策系统和农业高效生产公共服务系统,实现了大田生产过程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川西林盘开出“五色花”

林盘,一个代表着川西独特乡村美学的名字,已经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承载着生态理念和农耕文明,2017年底,成都市提出结合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把“西控”区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

“要入住我们园区的民宿,至少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稻乡渔歌项目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通过将川西林盘特色景观和现代民宿相结合,大邑县营造出了属于更多人的田园牧歌。“园区内的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使用环保材料,最大限度保护了当地的原始生态。”

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合辖区资源,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邑县将项目涉及的祥龙社区、龙冠社区、项目实施方大邑县朗基尚善公司三方党组织进行整合,于去年10月23日成立了稻乡渔歌项目综合党委。

“在综合党委的引领下,园区已经创建的‘妈妈厨房’餐饮品牌,让游客在品尝地道农家味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稻乡渔歌项目负责人说,公司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农村,为项目所在地的4个自然村的农户建立档案,通过研究每户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入“乐农学院”培训,解决他们的就业。

城市在这里寻找乡愁记忆中的诗,而乡村则在这里找到融合发展的远方。金黄的油菜花海中,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在3号林盘打造的精品酒店“大地之眼”、特色商业综合体“农业太古里”等,正如一朵朵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五色花”,缓缓绽放在川西平原之上。

文化浸润,打造乡村里的“孵化器”

霓裳、木马、清茶、古玩……去年“十一”假期,大邑县青霞街道分水社区又热闹起来。幸福公社的“幸福摊摊”依次摆开,各色小物件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售卖,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往来交换间,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加亲近。

幸福公社是大邑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文创平台,经过十年多的发展,聚集了一大批设计师,通过将设计产业植入乡村,幸福公社不仅打造了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成为青霞文创小镇强有力的依托平台。

位于幸福公社里的成都农业创客中心,开创了“设计+产业+农业”的全新模式——从包装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变成高端伴手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属性和品牌知名度。100 多位手工匠人和非遗传承人使这里成为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匠人村,孵化出包含非遗传承、手工文创、乡村改造等在内的系列产品。

2016年在幸福公社安家的“杲十”团队,是一个有10多人的“95后”设计团队,他们帮助大邑县董场镇祥和田园综合体的七个林盘设计村标。其中在熊林林盘,他们提取“熊”元素,设计出一系列鲜活的元素,植入到村口路牌、门牌等景观及当地农产品中,成为熊林林盘的形象化名片。这样的设计,为传统乡村带来更多活力。

让文化浸润乡村,用设计点亮乡村,打造乡村里的“孵化器”,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作者单位/四川农村日报)(责编/黄薇)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