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家门口就业 “保障伞”护航
2021-02-24 15:3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本刊记者 周盼

飞针走线、锁边修边……为了赶订单,44岁的泸州市古蔺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夏七洪在缝纫机前不停地忙碌着,手脚有节奏地配合,不一会儿一只运动鞋就有了雏形。“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比我外出打工强多了,在家门口干活还能照顾家人,安逸得很嘛!”夏大姐说。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9年7月29日,四川省脱贫攻坚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底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对于因残、因病、缺劳力等特殊困难搬迁群众,织牢政策兜底网络。让群众不仅能够“住下来”,更能“安下心”。

自贡市富顺县长滩镇青苔村的家庭加工坊。图/童永建

安置点旁建工厂
挣钱顾家可兼得

既要挣钱养家,也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夏七洪和丈夫在搬到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前,一直居住在离安置点几十公里外的小水村。“那时候经常是顾得上这头顾不上那头!我们两口子在浙江、重庆打工挣钱,一年最多回家一次,娃儿只能交给老人带,我这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后来家里老人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娃儿又还小,都需要人照顾,我们就只能回来。”夏七洪表示,返回老家后,她和丈夫很担心家里的财务状况,“老房子在山里头的滑坡带,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商量着还是得出去找活干。”左右为难之际,夏七洪接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通知。

“当时我们全家人听说要搬来王堂村都很高兴,家门口就有学校、医院,更重要的是在家旁边的扶贫车间还能就业,我和老公就不用外出务工了。”2018年,夏七洪一家从小水村搬到了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泥巴路变水泥路,从瓦房变楼房,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夏七洪一家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夏七洪每天早上步行送小孩去上学,然后去家旁边的车间上班,下班后几分钟就能到家照顾家人。“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安排得这么好。”

在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像夏七洪一样不仅有了房子,还有了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堂村党总支书记张光其说,王堂村集中安置点于2017年12月建成,集中安置全镇24个村237户947名贫困人口。镇党委政府新建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乐业。“大家只用拎包入住,水电网全通,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

近年来,古蔺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县内乡村开设扶贫车间,解决了部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出不去、难就业的问题。这些扶贫车间的兴建,为搬迁群众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或生活的变化,还带来了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古蔺县丹桂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康泽苑小区同样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的目标。

“这个花边要从右边往左边缝。你拉线的时候要注意,别卡线了……”在扶贫车间富浪玩具厂里,有十几个工人认真地工作着,这些工人都是居住在康泽苑小区的搬迁户。车间里,玩具厂老板徐富浪正在为员工做培训。

“家乡有支持创业的好政策,我们也愿意返乡支持家乡发展!”徐富浪介绍说,他在外务工已有30多年了,两年前听说家乡有创业政策,还有扶贫车间的厂房免费使用,就决定试试回乡发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开办了玩具厂。徐富浪介绍,富浪玩具厂共有17台缝纫机,扶贫车间有16台,还有一台放在了要照顾家里腿脚不便的老人的何素英家中,方便其在能够照顾家人的情况下还能挣点生活费。

“扶贫车间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脱贫致富平台,为广泛覆盖贫困群众,工厂缝纫机除集中加工外,部分也会搬进腿脚不便但具备手工能力的贫困群众家中,方便这类群体也能够挣钱补贴家用。”丹桂镇副镇长朱秋维介绍说。

凉山州宁南县宁远镇景星蚕茧收购站里忙碌的工人。图/刘应华 曾伟 关云飞 周平

为进一步推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我省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凉山州宁南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建起了配合当地蚕丝产业发展的缫丝车间,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自贡市富顺县大力发展家庭加工坊,搬迁群众居家就业变为现实;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回龙乡鲁家场的社区工厂则办得红红火火……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省136万搬迁群众中,已有41.9万人通过就业脱贫,其中有10余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回龙乡鲁家场的社区工厂。图/王俊英

“兜准”“兜牢”
为困难群众撑起“保障伞”

2020年10月13日,这一天对于德阳市中江县白果乡快活村五组村民荣之华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当天下午,这位7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通过了县脱贫验收组的验收工作,成功脱贫摘帽。“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帮扶,相信我们家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荣之华回忆说,2018年,老伴突患重病,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每个月还要支付较高的医药费。其子荣彬因要照顾母亲,无法外出务工,全家的收入每况愈下。“老伴患病后,一家的主要收入仅为一些种植养殖业所得以及养老保险金,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余元。住的土坯房严重老化没钱整修,入户道路也是泥巴路难以通行。”

正当荣之华一筹莫展时,党和政府伸出援助之手。2018年10月,荣之华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好政策和干部的帮扶,家里的情况日渐好转。”荣之华高兴地扳起手指头谈起了新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国家补贴修建了新房。现在的房子有1个客厅、3个卧室、1个厨房和1个卫生间,门外就是水泥路,可以直通公路,而且还用上了自来水,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第二个变化是一家三口享受到了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就医有了保障。老伴还享受到了慢性病门诊补助政策。这几年她的治疗费和医药费共花了10万元左右,我们个人只出了1万元。第三个变化是老伴享受到了国家的低保政策,目前每个月有280元的生活保障,政府考虑得很周到。我再搞点副业,养点鸡鸭,家里的生活就完全没问题了。”

切实兜好民生底线,方能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德阳市民政局把健全完善贫困户“兜底保障网”作为重点,推动德阳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据了解,德阳市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动态管理条件下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帮扶脱贫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与荣之华家的情况相似的还有中江县仓山镇洪恩村十二组村民田世国。今年58岁的田世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直生活在农村。1992年,田世国的妻子去世后,他自己一个人带着5岁的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1999年,田世国又被确诊了肺结核,不能下地劳动,家里一下就断了经济来源。“为了负担我这个长期病号,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了。而我的病也越来越严重,长期咳嗽吐血,左边肺功能完全丧失了。家庭的贫困,身上的病痛,儿子打工的艰辛,这样的生活让我很绝望。”回忆起曾经的痛苦生活,田世国眼中含泪。

难熬的日子终于在2014年结束了。那年,经过全村评议,田世国被评为贫困户。“村上给我申请了低保,让我有了一点收入。2016年,县上的扶贫工作人员,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开始到家里来帮扶我,给我介绍各种新政策,关心我的家庭生活和身体情况,鼓励我要积极生活,还帮我向镇上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让我负责村组道路的清扫,一个月有400块钱的收入。”田世国表示,最让他高兴的就是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离了以前居住的地质灾害频发地段。“帮扶干部们找施工队帮我新修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自来水都接到了灶台边,生活方便得很。”

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儿子在外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田世国在家住着新房子,每个月还有固定的收入,不愁吃穿,大病医疗保险也买好了,看病买药都不用再担心。“我赶上了好时代和好政策,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真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我们的政府,感恩我们辛辛苦苦的扶贫工作人员。现在我的身体还能动,可以做点简单的事,平时完成打扫工作后,就在家打理我的菜园子,自己种点吃的。有那么多人帮扶我,我再努力点,日子一定越过越好!”(责编/刘艳梅) 
编辑:房悦姮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