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挪“穷窝” 拔“穷根”
2021-02-23 17:2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本刊记者 黄薇

2020年秋天,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现金宝街道尖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的蜜柚喜获丰收,他高兴地合不拢嘴。“当初搬迁后,我砍掉老家房屋前后的杂树,种了100多株蜜柚。如今,这些蜜柚已经变成‘摇钱树’,为我带来每年至少一万多元的收入。”曾永才说。

“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这是搬迁户收获“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省聚焦挪“穷窝”换“穷业”,稳定脱贫这个导向,在解决好住房问题的同时,找准“穷根”对症下药,着眼长远培育增收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既有“奔头”又有“盼头”。

南江县西厢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流萤小筑。供图/西厢村党支部

景区旁安家吃上“旅游饭”

走进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碾子坪安置点,山巅之上的千亩青钱柳、龙腾峡的激情漂流、九重山下的流萤小筑、百年的清代石刻、千年的金丝楠古树等,都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之前西厢村三面环山,连条出村的水泥路都没有,去镇上赶场要走一个多小时,更别说有游客来玩。”在西厢村游客咨询点,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介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西厢村建成2个集中安置点,硬化道路进村入户,到巴中市区的车程缩短到半个小时。

依托乡村旅游,原先村里卖不出去的藤编产品开始有了市场。1月21日,在西厢村葫芦田组三十六号,搬迁户岳从佰在院子里手脚麻利地编着藤条扫把。“自从村上搞活了旅游,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编的背篓和草鞋都供不应求了!趁着天气好,我就加紧干活,过段时间,我再多开发几种藤编产品,壮大自己的小产业。”岳从佰说,自己每年光卖藤编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还有很多游客对编织藤条充满兴趣,经常来参观学习。

近年来,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越来越多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端上了旅游饭碗,甩掉了贫困帽子”。来自乐山市沙湾区轸溪乡双山村的搬迁户张诗刚就是其中一员。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双山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建设“世外花乡”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种植垂丝樱花、日本晚樱、云南滇红等10余个品种的樱花1.2万多亩,搬入村子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张诗刚抓住“世外花乡”旅游项目机遇,租用周边4套农房发展森林康养民宿,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顺利实现脱贫。

自主创业“拔穷根”

“搬到安置点后,我始终想干点事业,零散务工总是没有更大的发展。我看村上发展土鸡和养猪的养殖户何鑫搞得很红火,也想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2018年,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方正银从村里的养殖大户何鑫手里买了一些鸡苗,打算从事土鸡养殖。

“县上组织就业培训的时候我就报名参加了,学习养殖课程,对我搞好土鸡养殖很有帮助。现在我喂的土鸡,已经供不应求了。”如今,方正银养了1000多只土鸡和70头猪,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

一提到自己儿子的创业成果,南江县正直镇福寨村的搬迁户张廷义很是自豪。“2019年,我儿子参加了县里的培训,学习了相关技能。现在他在广东开豆腐店,一年可以赚10多万元,他可是名副其实的‘川厨师’。”

近年来,我省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同时,也对创办经济实体、办理营业执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创业补贴,解决发展资金难题。

为解决搬迁后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南充市仪陇县光华乡枣子沟村针对有能力、有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通过“金融政策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的方式予以支持。利用扶贫小额信贷等途径,搬迁户汤官强筹措资金10万元,发展蛋鸡养殖1万羽,年增收5万元。“多亏创业担保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目前养殖场存栏蛋鸡1万余只,可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汤官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南江县西厢村龙腾峡漂流。供图/西厢村党支部

盘活资产稳增收
 
南江县高塔镇高家河村根据搬迁群众意愿,紧靠金盆社区街道建设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搬迁群众72户273人。安置点建成后,部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远离承包土地,不便于从事农业生产。加之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导致出现了成片土地撂荒的情况。

搬迁户梁廷永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成立了南江县美森农业有限公司,打算把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从事产业发展。但自己出面,村民并不认可。
在与村“两委”沟通后,村里出面与搬迁农户和外出务工农民达成了将闲置的撂荒地委托给村委会代管的协议,村委会再将托管的土地打捆入股公司经营,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发展特色产业。

这种“你交给我一块荒地,我还你一片产业”的托管模式,深受群众欢迎。2017年以来,全村采取托管方式流转土地800多亩,栽植核桃500亩、金银花300多亩,公司采取“长短结合”的经营方式,套种生态蔬菜和中药材,4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长期在园区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户均增收2180元。

高家河村搬迁户余祥周被公司聘为园区管理人员,月收入2000多元,很快摆脱了贫困。2020年12月,拿到了分红的他很高兴:“分红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的日子有盼头!”(责编/刘艳梅)
编辑:房悦姮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