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帮扶有力 文化有“劲”
2021-02-23 15:1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朱万生 本刊记者 陈贤凤

学员们正在阿坝州壤塘县壤塘镇的“觉囊非遗传习所”绘制唐卡。图/罗红杰

2020年11月20日,一场高水平、高规格的非遗成果展在上海外滩举行,来自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的精美非遗作品为上海市民呈现了一场壤巴拉文化的盛宴。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美誉。2012年,绵阳市与壤塘县“牵手”,在美丽的壤巴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文化为突破口,绵阳市整合社会资金、发动社会力量打造壤巴拉文化产业园,打响“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品牌,让社会帮扶成为壤塘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壤塘特色文旅资源“走出去”。

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寇天才感慨:“看着壤巴拉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以文化为突破口,撬动社会资源

壤塘在藏语里是“财神居住的地方”,也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文化资源独特且丰富——省州级的文化资源上百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壤塘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大的动力是文化、最大的出路也是文化。”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队领队邹大世说。

深挖文化潜力,既要突出原生性保护,还要实现错位竞争。“工作队从一开始就把挖掘壤塘文化潜力作为帮扶突破口,力争通过外界牵引性‘输血’,实现本地持续性‘造血’。”邹大世介绍,借助绵阳市人才、资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吸引高校、企业等社会帮扶力量持续用力于壤塘文化发展,把文化作为引领发展、助推脱贫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凸显壤塘文化优势,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支撑”。

“虽然看花节、插箭节、川西北民歌和觉囊文化等成就了壤塘文化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等现实问题。”寇天才道出了壤塘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藏族青年正在制作壤巴拉陶艺。供图/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队

引智借力,以社会帮扶合力“破局”。“从2018年开始到2020年11月,我们对壤塘非遗文化进行全面调查与访问。”绵阳师范学院教授高梧说,绵阳市组织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到壤塘进行非遗调查的田野作业,摸清了壤塘县的非遗家底,对其非遗政策与发展现状进行了有效评估。

这样的文化交流,为壤塘文化品牌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绵阳市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壤塘县本地文化人才赴绵阳挂职培训。有着多年帮扶经历的寇天才心里很清楚:“要推动壤巴拉文化‘走出去’,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以文化为纽带,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纷纷参与到壤塘文化发展中来,社会扶贫大格局在绵阳已然形成。自绵阳、壤塘“牵手”以来,绵阳市累计指导培训壤塘当地干部人才500余人次,邀请20余名专家、学者赴壤塘10多次,绵阳市累计投入援助财政资金2.33亿元,社会帮扶资金超过3500万元。

修传习所、建文化园,共享文化“红利”

画草图、勾墨线、涂颜色……2020年10月14日,在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巴拉文化产业园,上壤塘乡长河村青年德青旺姆正专心致志地画着唐卡。

2010年,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德青旺姆进入觉囊唐卡传习所学习。毕业后,她被选派到壤巴拉非遗传习所上海基地学习。而今,她在壤巴拉文化产业园潜心创作。“现在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资,还有作品出售分红。”德青旺姆已成为家庭脱贫的“顶梁柱”。

这样的文化“红利”在壤塘县被不断释放。瞄准文化“园区化”建设的重点,绵阳在对口帮扶中集中援建力量打造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尤其是通过整合援建资金、财政帮扶资金、社会资金,为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发展提供有力项目资金支撑。”寇天才透露,这些资金帮助壤塘集聚打造了一批以“全程展示觉囊唐卡流程”非遗传习创业园为中心、以南莫且湿地和则曲河为双翼的高品质核心景区。

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帮扶模式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福利”,位于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内的非遗传习所也成了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平台。

裁剪、接合、整烫、补正……走进壤塘县中壤塘镇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服饰老师正在对学员们进行藏族服饰培训指导,室内一派忙碌景象。这些学员都是来自当地的青年农牧民,传习所免费开展藏族服饰制作技术培训,让他们在获得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熏陶的同时还能掌握一门新技能。

在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学习的藏族姑娘色木初曾经因贫辍学在家,一直以放牧为生,但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的成立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没想到我也能当老板。”从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毕业后,色木初已能熟练掌握民族服装的设计制作。2020年,色木初在壤塘县尕多乡经营起了一家民族服饰店,当起了小老板。

在壤塘县,因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建立而获益的人还有很多。在对口帮扶中,绵阳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帮扶资金,持续为壤塘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援建资金能发挥出最大效益。目前,壤塘县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47个,吸引3000余名贫困农牧民传承民间文化,制作文化产品。

邹大世说:“壤塘县的非遗传习创业园和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已成为壤塘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中壤塘觉囊文化产业园区。供图/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队

搭平台、做推介,共推壤巴拉文化“走出去”

“走出去”是扩大壤塘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绵阳市和壤塘县达成的共识。

2018年6月7日至6月10日,为期4天的以“圣洁壤塘文化原乡  悬天净土感恩绵阳”为主题的“壤塘文化周”活动,让绵阳市民从不同领域和角度领略了壤塘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形态,更为“壤塘文化周”活动“走出去”积累了经验。

在绵阳市的对口帮扶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壤塘文化周”活动陆续在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地举办,向世人推荐着来自雪域高原的壤巴拉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悬天净土·壤巴拉”的独特魅力。

“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壤塘县在上海、深圳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起了‘飞地’非遗传习基地。”邹大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飞地”非遗传习基地已入驻包括觉囊唐卡、觉囊梵音古乐、觉囊时轮藏香在内的9个非遗项目。

“飞地”文化基地的建立离不开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帮助。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壤巴拉非遗成果展,吸引了不少知名学者、慈善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共襄壤塘文化发展,见证壤塘用“文化+”走出的脱贫奔康之路。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推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悬天净土·壤巴拉”的魅力。依托绵阳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社会组织力量,壤塘文化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

帮扶力度不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有劲。“绵阳投入620万元援建资金,实施‘文化+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项目,引进企业为壤塘搭建起文化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寇天才说,电商平台为壤塘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奔康提供了新动能。

人心齐,泰山移。绵阳在对口帮扶中已建立起了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以梵音古乐、唐卡、藏戏、石刻等壤塘特色非遗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壤巴拉文化产业园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也成了壤塘县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最大“富矿”。(作者单位/朱万生  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队) (责编/范吴瑕)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