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故事”
2021-02-22 16:5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文/何志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特别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意义极其重大。从纵向看,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今天终于得到历史性解决,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横向看,中国告别绝对贫困和区域整体贫困,具有世界意义。现在全世界还有13亿人口没有摆脱贫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为了摆脱贫困,党和政府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连续几十年、几代人的接力奋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上个世纪末,6亿多中国人逐步摆脱贫困,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进入初步小康社会。

21世纪,中国人民开始了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小康迈进的征程。“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中国人民的脱贫事业加速发展。21世纪前十来年,又有1亿人口脱贫。

到党的十八大,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还剩下将近1亿,都是特困户,是脱贫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慎重承诺,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总书记亲自挂帅,下了极大的功夫。

总书记在陕北插队7年,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同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心连心。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心里最牵挂”“花的精力最多”,两个“最”字,道出了总书记深厚的扶贫情结。2012年12月2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4天的习近平,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开启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  

令人特别感动的是,总书记考察贫困地区的时间,大都选择在春节前夕。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推动脱贫。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的大凉山深处,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随后,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同四川身处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一起研究深化精准脱贫之策。

就在这次凉山之行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总书记的话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

“原创性、独特性的”中国扶贫方略

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系统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方略,也就是全国在脱贫攻坚中所采取的一整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

第一,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解决“谁来扶”的问题。8年时间,将近1个亿的人口,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谁来打?单靠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扶贫干部和群众显然不行。总书记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重大举措。就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行举国体制,汇聚全国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打一场脱贫攻坚战的人民战争。

四川这些年在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实践中,展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书记挂帅出征;二是部门定点帮扶;三是东西部对口支援;四是全社会参与。

四川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既挂帅,又出征,扑下身子抓脱贫。省委书记彭清华挂帅出征凉山,和其他6个省级领导,分片包干凉山7个特困县。近两年,彭清华书记每年 10次专程到凉山调研指导扶贫。   

23个中央单位,对口四川扶贫。全省370个省级部门、企事业单位,抽调5.9万多名驻村干部,到基层乡村结对定点帮扶。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进行对口帮扶,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品牌、理念,四川的资源、市场、产品、劳动力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万企帮万村”,全省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结对帮扶,既为脱贫攻坚增添力量,也为企业发展开拓广阔天地。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齐上阵,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第二,“全过程都要精准”“下一番绣花功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在谈到扶贫时,有个热度很高的关键词叫作“精准”。 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扶贫成败在于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扶贫对象要精准。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贯彻精准扶贫方略,国务院扶贫办按照国家扶贫标准,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全国贫困县832个,贫困人口9899万,涉及22个省区市。全国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国土面积一半,全国大约每3个县中就有1个是贫困县,完全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

2013年,四川在深入调查研究,进村入户,逐户逐人摸排的基础上,弄清了深度贫困的底数,对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确定全省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发生率9.6%。主要分布在盆周四大片区:川西北高原——甘孜、阿坝州全境;川西南大小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川南乌蒙山区——宜宾、泸州市部分县;川东北秦巴山区——达州、巴中、广元市部分县区。

在弄清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真实底数的基础上,准确确定扶贫对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扶真贫”。

扶贫措施要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地区的禀赋条件千差万别,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细化到乡村、落实到个人,为每个贫困户对症开出脱贫“药方”,做到“真扶贫”。用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第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如何扶”的问题。贯彻精准扶贫方略,从工作目标上说,就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衣食住行上的紧迫性问题,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真正告别贫困。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8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下,“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展开。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集中打了五场硬仗。 

一是交通扶贫的硬仗。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老百姓千百年来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人员、物资、商品进不去,出不来,生产要素无法流动。“要致富,先修路”。解决贫困地区的交通问题,成为各地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打好的一场硬仗。 

在脱贫攻坚中,全国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四川在贫困地区新建和改建公路达到了12.5万公里,建成安保工程6.4万公里,建成渡改公路桥453座、改造危病桥1003座,建成溜索改桥77座,全面结束“溜索时代”。

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的阿布洛哈村,是全国闻名的“悬崖村”。村子坐落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上,三面环山,西溪河横亘村前。村民进出村子的主要通道是一条沿着悬崖,由藤梯相连的危险山路。从这条路徒步去乌依乡需要至少4个小时。为了打通“悬崖村”的交通,当地采取了一边架梯,一边修路的办法。这几年,“悬崖村”的通村天梯,先后经历了从藤梯到木梯,再到钢梯的快速发展。

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正式动工。为了打通这条3.8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四川采取了中国公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非常举措。一是动用了世界上运力最大的直升机拉设备。2019年12月3日, 国家应急管理部协调了一架米-26直升机,把施工用的挖掘机送进阿布洛哈村,为打通大凉山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助力。二是在高山峡谷用缆车摆渡。为了保证村民在新年前能方便快捷出行,新村能及时建设,施工方四川路桥先建成了一座400米长的索道,采用缆车摆渡过峡谷,与此前已建成的3公里通村公路接力。索道缆车可承重1吨,单边运行一趟仅需20分钟,除了载人,还可以运输村民生活所需的粮食蔬菜等物资。至此,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对外通道打通。

二是住房建设的硬仗。由于经济落后,大山里的老百姓,住房问题特别突出。各地在扶贫工作中,认真实施“安居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农村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全国危房改造700多万贫困农户。四川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4.7万户。对于一些极端困难的地方,实行了易地搬迁的办法,把这里的老百姓请出大山,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重建家园,为他们的生活开辟出崭新的天地,酝酿着无限的可能。

全国先后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171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同时,各地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川对全省136万余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了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288.31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产业扶贫的硬仗。发展生产,让贫困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四川在脱贫工作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化作贫困地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经济有来源,生活有保障,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成为老百姓告别贫困问题的根本大计。全省351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脱贫总数的57.9%,撑起了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

四是教育扶贫的硬仗。让山里的孩子上得了学,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各地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全国完成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四川为了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学有用,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抓校舍建设;二抓教师队伍建设;三抓辍学生返校;四抓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实施15年免费教育,推进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现“职教一人、增收一家、脱贫一户”的目标。

五是医疗扶贫的硬仗。贫和病往往是孪生兄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让基层卫生院治得好病,从而杜绝因病致贫。四川在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解决民族地区地方病上下了极大功夫,收到很好的成效。

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中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脱贫摘帽这项工作有严格规范的程序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通过本地自查,上级检查,第三方监测评估,省级部门抽查验收,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议,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社会公示等多个环节,多道关口,确保脱贫成果真实。
 
首先说全国。2020年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贵州 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贫困县832个,贫困人口9899万,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中国连续8年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其次看四川。精准扶贫启动之初,全省共有88个贫困县。2018年前,全省50个贫困县摘帽。2019年2月14日,在省政府召开的第42次常务会议上,批准全省31个县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摘帽。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全部脱贫。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新居、彝家新寨、农民新村,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吃穿不愁成为现实。贫困地区路通、电通、宽带通,出行、上学、看病、通信不再难。

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精准扶贫”模式的“中国智慧”,也彰显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庆祝脱贫攻坚战取得辉煌成就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多年来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他们敢闯敢拼、甘于奉献,用辛劳与汗水,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扶贫故事。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8年多来,全国77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县长,也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医生、退伍老兵……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编辑:房悦姮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